有關區域活動的幼兒教育隨筆3篇
2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習慣
常規就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規則,它是幼兒園為了使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動中對幼兒的基本要求規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讓幼兒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借以形成幼兒一系列神經聯系,提高動作的自動化程度,減輕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緊張。同時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常規有利于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使幼兒終身受益。因此,幼兒必須重視幼兒常規的培養。
一段時間來,我們發現班上的幼兒在活動區活動中出現了不專心,情緒浮躁、一種學具沒操作完就換另外一種學具,持久性差、學具亂放的現象。我們按照傳統的常規訓練方式進行培養,收效甚微,因此我們就運用蒙氏教育理論,創設有序的學習環境,活動前適當地進行肅靜活動,活動中因勢利導,靈活采用多種方法,在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創設有序的環境,營造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圍。
蒙臺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論認為"人類的各種智能與能力都是因為適應環境而增長"。秩序是各種物品與環境的關系,即每一種物品在環境中應該處于什么位置。幼兒天生有一種對秩序的愛好和追求(即敏感性),蒙臺梭利主張幼兒預備一個有明確秩序的環境。因此,應根據幼兒特點,創設有序環境,使幼兒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積極投入,形成有序活動的良好習慣。
1、布置有規律、人秩序、允許兒童自主活動的活動室環境。蒙臺梭利對教室設置是比較講究的,主張活動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擺設都應有固定的位置。而我們的房間小,幼兒人數多。根據這種實際情況,我們運用蒙氏教育理論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區域用小家具分隔開,便于幼兒進區活動和教師觀察。操作性、合作性強的熱鬧區域和安靜區域分隔開,減少了互相干擾,在材料投放方面,我們重視投放豐富性、游戲性、趣味性、開放性強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自選。例如,生活區有喂小動物吃食物、夾乒乓球比賽、給娃娃穿鞋、編花藍等多種操作材料,語言區除了有可以幼兒看的圖書,可供幼兒講述的背景版和人物、動物指偶、圖片外,還增加了一立體有聲的玩具和利于合作講述、創編的道具讓幼兒操作。
2、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動區規則,使幼兒自覺形成有序的行為習慣。我們布置好活動區后,首先向幼兒介紹各個區域并相應規定一些規則。如"商店"物品玩后要放回原處擺放整齊,圖書看完后要放好。為了加強幼兒的自律意識,我們設計了各種進入區域的標志牌,讓幼兒掛牌進區。為了讓幼兒形成將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習慣,我們在柜子上及活動材料上都貼上了相應的小圖案,方便幼兒在活動結束時能自覺將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同時,我們在區域內的地毯上巧妙根據地毯的拼圖做標志,提醒幼兒有序就坐,避免幼兒在活動中擁擠在一起,互相干擾。久而久之,幼兒不但在活動區中學會了本領,同時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通過肅靜活動讓幼兒養成安靜進入活動區活動的良好常規
成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專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會或多或少地做些準備工作,有生理上的準備、也有心理上的準備。例如,寫論文之前就要平心靜氣,排除干擾,以期達到思路的順暢。蒙臺梭利作為一個醫學博士,非常注意按幼兒的生理心理曲線開展活動。走線活動和靜默練習就是蒙氏教育中為幼兒做好學習前準備的鋪墊活動,是蒙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