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關注不聽話孩子
案例背景:
每個班總有幾個不聽話的孩子,他們對父母、老師的話往往當做耳邊風,不按常理出牌,毫無規則意識,他們的行為常令家長、老師犯愁。這些孩子不聽話也并非其天性,是需要我們做老師、做家長的去用心引導的。不懂得正確教育孩子的老師、家長,才會很難管教孩子。對待不聽話的孩子,我們應該采用正確的方法給予指導、教育。
案例回放:
陽陽是本學期新轉來的孩子,他是個思維活躍、充滿個性、頭腦聰明的孩子。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主要表現在講故事、看圖書、回答問題等多方面。對于活動中老師提出的問題,他都會積極地開動腦筋,大膽進行表達,從他的小嘴巴中能他聽到許多令人新奇的答案。然而陽陽身上的不足之處也有許多:不聽話、攻擊性強、好斗,與小朋友不能友好相處。因此,常常會聽到孩子告狀的聲音:陽陽把某某小朋友打哭了、陽陽搶某某的玩具、陽陽上課又跑出來了…
案例描述:
在晨間活動時,我和孩子們在場地上討論著游戲的規則和玩法,陽陽的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筐子里的皮球。其實筐子中的皮球還有很多,陽陽卻偏偏盯上了小豪的皮球。于是,兩個人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爭了起來。陽陽大喊:“是我先拿到的。”小豪說: “這是我的皮球,是我先拿到的。 ”陽陽仍不甘示弱: “我是就要玩。”我輕輕地對他們說: “這里還有這么多皮球,要么你們倆商量一下,想個好辦法。 ”于是小豪歪著小腦袋想了想,用商量的口氣對陽陽說: “我先玩,等會兒你再來玩,好嗎? ”陽陽松開了拿著皮球的手,我以為他同意了小豪的方法,剛想表揚他,沒想到他突然抓起小豪的小手就是一口。小豪立刻松開了手,大哭起來,陽陽見狀立即轉頭就跑。
案例分析與反思:
一、案例分析:
我認為,陽陽的行為不免與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有關。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交談,我們了解到陽陽的父母文化水平較高,陽陽的媽媽是一名教師,她對陽陽的教育較為嚴格,了解到孩子在園表現不好,感同身受,會和我們講:“陽陽在家也是不聽話,跟他講道理根本不聽,非要采取武力才有效,他才能記住。有時他即使錯了還會不服,根本就認識不到自己錯了。”相反的是陽陽爸爸對孩子卻是百依百順,從不對他提出任何要求,有時候陽陽媽媽教育孩子爸爸還要寵著、護著。久而久之,在爸爸的教育影響下,陽陽卻形成了為所欲為的個性。據我觀察,陽陽在園中非常樂意與同伴交流,但卻因為表達方式與眾不同,孩子都不怎么喜歡和他一起玩。
針對陽陽不聽話、攻擊行為等表現,通過觀察分析我認為導致孩子這些表現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孩子的觀察模仿。觀察模仿是幼兒行為獲得的最主要來源,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弱,然而模仿能力卻很強,陽陽通過對動畫片中暴力行為的模仿以及媽媽不恰當的懲罰方式在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攻擊行為。于是,在適宜的條件下,他會把自己得到的懲罰用來攻擊同伴。其次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差異性。與陽陽媽媽做法截然相反的陽陽爸爸,一味的遷就著孩子的不合理行為,對孩子媽媽的教育采取干涉,舍不得教育孩子,任孩子嬌慣任性的發展,家長不一致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聽話的行為個性,從而造成對規則意識的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