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用心對待孩子的每個行為
豆豆是班里很調皮的一個孩子,平時沒少給我們兩個老師惹麻煩,所以他犯錯誤時總會被批評教育。時間長了,對他批評教育的方式也顯得越來越簡單,總是不問緣由的讓他這樣,不許他那樣,卻很少去考慮到他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的初衷,直到有一天:
我正在給孩子們上一節語言課,對照著掛圖講完故事以后,小朋友們都被故事吸引了,乘這個機會,我正準備提問題,這時豆豆離開位置,急匆匆向前面跑來,眼睛一直定著地上,要去撿什么東西,我以為他上課時不聽講又在玩什么小東西,頓時我很生氣,大聲說道:“豆豆,你干什么?誰讓你離開位置到處跑的,你上課時能不能認真聽講啊?”豆豆突然停下來,站在那不知所措的看著我,而不像平時那樣乖乖的回到座位上,看到他不為所動的樣子,就像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樣,我更怒從中來,干脆停下講故事,對他進行“批評教育”:“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帶小東西到幼兒園來玩,不安全,你怎么總是不聽話!去,給我回到座位上!”從來是“有淚不輕彈”的豆豆被我這么一說,眼睛居然紅了起來,但他還是執拗地蹲下去,撿了一個小東西放在前面的桌子上,然后低著頭回到了位置上。我回頭一看,原來是固定掛圖用的吸鐵石不知啥時掉到地上了,而豆豆正好看見了,所以才……剎那間,我的心靈受到難以言語的觸動,我錯怪了豆豆,他想幫助我的心情被我的粗暴批評深深地傷害了,我立刻向他道歉:“豆豆,孫老師不是故意的,不知道你是幫老師撿吸鐵石才下位置的,謝謝你!你能原諒老師嗎?”豆豆聽了我的話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豆豆始終安分的坐著,用茫然的眼神看著黑板。
雖然這件事情以我的道歉,豆豆的原諒結束了,但是我的內心卻一直無法平靜,懊惱、后悔充斥著我的大腦,不知道豆豆以后還會不會抑或敢不敢去幫助別人,不知道豆豆的單純、熱情被扼殺了沒有,我無法推測,讓時間去撫平我對他的無意傷害吧,希望我日后的用心能夠彌補我的過失。
如今,回憶起豆豆的行為和我當時處理事情的態度,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愧疚,由于我的自以為是和缺乏耐心,簡單而粗暴的傷害了一個幼小的心靈。幼教一線的同行們,相信在平時帶班的過程中,由于一時的疏忽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吧,這就需要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是不是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有沒有用心對待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做幼兒老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面對的是3-6歲的孩子,孩子是單純稚嫩的,他們不像大齡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一些行為,這就需要我們有十二分的耐心去了解孩子行為的目的,不能總想讓孩子依照我們的意愿來做事情,就像我對豆豆犯的錯誤一樣:認為老師在上課,孩子就應該坐端正,不可以下位置。的確,從成人的角度看,上課時下位置是違背常規的,是不被允許的行為,我們卻忘記了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既然會發生這個行為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然而,我們卻常常不自覺的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孩子們的思考,以自己的主觀臆斷推測孩子們的行為的目的,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更為嚴重的是可能給孩子留下不健康的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