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教會孩子爭與讓
爭搶喜歡的玩具在孩子之間時有發(fā)生,孩子經(jīng)常搶玩具,會讓家長覺得孩子很“霸道”,不懂得與人分享,以至于擔心孩子日后與人難相處。而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過分謙讓的寶寶也會讓家長擔心孩子將來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專家提醒,家長要教育孩子在尊重自己意愿的同時理解別人的需求。
別強迫孩子分享
孩子被搶玩具,常聽見家長一開口就說:“你怎么那么小氣不和人分享啊”,或者“乖寶寶沒嚇著吧,別人搶你的東西你就搶回來別怕他!”之類的話,這樣其實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沒有益處。
普樂谷國際早教中心資深游戲指導(dǎo)師vivi稱,孩子“霸道”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建立的一種表現(xiàn)。從16個月左右開始,寶寶就會對自我漸漸認識,將自己與其他人獨立開來。對物品專屬權(quán)利的占有是孩子強烈的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孩子的自我意識強烈,但語言智能、人際智能以及自我認知智能的發(fā)展還不完全,這就導(dǎo)致孩子只知道“我的”,卻不知道“他的”“你的”,而又不知道怎么用語言,用什么方式去解決,因此搶和打人就成為孩子最先想到的方法。當孩子相處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家長需要及時引導(dǎo)培養(yǎng)寶寶的語言智能,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問題。如果強迫孩子分享,孩子被逼著“分享”容易造成人際智能的發(fā)展不健全,使其以后愈發(fā)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在意并想方設(shè)法保護自己的東西。
對于“霸道孩子”家長可以這樣說:
第一步,讓孩子感受到關(guān)注而非教訓:“寶寶你為什么要玩那個玩具啊?”“那個玩具怎樣好玩啊?告訴媽媽聽吧!”
第二步,教孩子學會與小朋友這樣交流:“這個給我玩一下可以嗎?”“我玩5分鐘就還給你好嗎?”“我能跟你一起玩嗎?”“我把我的玩具給你,我們交換好嗎?”
第三步,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哎呀寶寶!媽媽好喜歡玩這個呀,陪媽媽一起玩這個吧!”“我們到了吃點心的時間了,你要不要邀請朋友一起來吃呀,不然就和他再見然后吃點心吧。”
“讓”不可違背意愿
有的寶寶總是謙讓,從來不和小朋友爭,哪怕是非常喜歡的東西他都會讓給別人。家長很著急,面對她喜歡的東西,她怎么都不跟別人爭呢?
幼教老師周麗告訴記者,在她接觸的小朋友中,確實是存在不敢爭搶的孩子。如果孩子是不帶著委屈或者不情愿等情緒把自己的東西給予到其他人,家長無需表現(xiàn)出擔心并且要給其肯定,讓孩子內(nèi)心有被認同感。但如果是孩子怕事膽小,東西給出去了會委屈或者哭著找大人幫忙要回來。這種情況則需要家長多承認孩子的專屬物品,讓孩子學會用輪流、分享等方法,既保護自己的東西又和大家一起開心地共享。
如果是為了得到夸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放棄,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對于“謙讓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引導(dǎo):
第一步,讓孩子意識到小朋友是平等的:“小朋友之間是平等的,如果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你可以跟小朋友商量,建議大家一起玩或者輪流玩。”
第二步,讓孩子知道合理的需要不要退讓:“在公共有游戲區(qū)玩時,每個孩子都應(yīng)該有機會,排隊輪流玩。”
第三步,鼓勵孩子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知道爸爸媽媽會充分尊重合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