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讓任性的孩子擺脫“任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最為常見的是家長對子女的溺愛和放縱,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種理應被包容、被關愛、被保護的依賴型人格——任性。
一、案例背景
張陽:男,年齡5歲,性格外向,聰明可愛,學東西也很快,但最近我經常發現孩子很任性,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發脾氣。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他總愛把音量開得很大,我們覺得鬧騰,讓他把聲音調小一些,他就像沒有聽見,誰要再多說他幾句,他就開始頂嘴。我氣不過,搶過他手中的遙控器,他便開始發脾氣,大吵大鬧。有時,我們晚飯后出去散散步,我帶他去超市走走,他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是吃的還是玩的,就纏著要我買,我覺得那些東西也不實用,沒有買的必要,便輕言輕語哄他,可他都聽不進去,把想要的東西死死地拽在手里“就要,我就要!”一邊喊還一邊抹眼淚……惹得身邊的人不住的往我們這邊張望。
二、教育方式及結果
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生活中,對于孩子的要求都是盡量滿足。很少考慮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有時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我們又一次又一次的做出讓步,以至于孩子如此任性。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的時候,一開始我會按捺自己糾結的情緒,耐心的跟他講道理:“電視聲音太大,對我們的耳朵不好,還會影響到別人,我們把音量調小一些好嗎?”“我們知道的,好孩子都會聽爸爸媽媽的話,在超市里不隨便要東西,對不對?” 如若孩子還是不依不饒的,我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沖動,劈頭蓋臉地對他一頓教訓,簡單處理這令人尷尬的局面。但是過了幾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對于孩子任性時的表現,我萬分頭痛。那么,怎樣讓任性的孩子擺脫“任性”呢?
三、家長反思
張陽是我們家的獨生子,加之年齡又小,不知不覺間,便出現了放縱、嬌慣的現象,再加上爺爺奶奶的溺愛,孩子養成了任性的壞毛病。我們仔細剖析孩子的種種表現,不難發現,孩子的任性多半是成人的教育不當造成的。 長輩的溺愛,為孩子提供了千依百順的生活環境,家長的讓步遷就,使孩子積累了“成功”經驗,形成 “任性”的習慣。當他們的目的沒有達到或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又哭又鬧、撒潑打滾。有時我真的束手無策,只好滿足他的要求,有時實在生氣,便簡單粗暴的制止他的行為。其實,這樣做,不僅不能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反而會導致他更任性,或使他們變得蠻橫不講理,攻擊性行為增多。因此,當幼兒有任性行為,我們家長要及時洞察幼兒的心理活動,采取正確的態度,選擇最恰當的教育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幫助幼兒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行為,使任性行為逐漸消除,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新教育方式方法
幼兒形成任性、散漫,無拘無束,唯我獨尊的習慣,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喜好,不顧他人的感受,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受不得半點委屈,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對幼兒的成長很不利。我認為要改善孩子任性這一普遍問題,我們要講究教育策略:
1、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統一
對于幼兒的任性行為,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態度,對幼兒正確、合理的要求就予以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可以對他們講清理由,拒絕要求。時間長了他們就知道哪些行為是可行的,哪些行為是不可行的。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家長之間有分歧和不同意見是正常的,但在孩子面前應保持一致,否則不僅對孩子的要求無法達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會產生不良的作用,讓他覺得自己有“靠山”相助,變得更加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