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誰是冠軍
一、誰是冠軍話題的產(chǎn)生
一天吃完飯,胡栩賢高興地叫了一聲:“今天我是第一名,我是冠軍!”這時,朱星宇也吃完了,他說:“我也是冠軍。”聽到這話,胡栩賢不服氣地說:“你沒有我快,我才是冠軍。” 朱星宇帶著有些商量的口吻說:“我們倆個都快,都是冠軍。”可胡栩賢仍不讓步,堅持地說:“不,你沒有我快,你不是冠軍。”聽到他們的談話,我覺得挺有趣的,也加入他們的談話:“那你們說什么是冠軍?”“最快的!”“第一名!”大家都說著。“胡栩賢,你為什么說你是今天吃飯的冠軍呢?”我又問胡栩賢。“當然是我!我第一個放碗。朱星宇比我后放碗。” 胡栩賢一副很有理的樣子。這時,朱星宇沒有再說,似乎也默認了。
反思與啟發(fā):
1、大班孩子的競爭意識增強,做什么都想比個高低。在這次吃飯的平常的生活情景中,反映出孩子們對“冠軍”的簡單的真實看法。他們認為“最快就是冠軍”。
2、作為老師,我應(yīng)該把握這件生活瑣事所隱含的教育契機,進一步關(guān)注“冠軍“這個話題。
二、小組賽跑爭冠軍
第二天在戶外活動中,幾個小朋友在場地上賽起跑來了。跑完后,大家又爭執(zhí)起來:“我是冠軍,跑得最快!”可是馬上遭到另一人的反駁:“你先跑,沒有等到一起跑,不算數(shù)。”我開始加入他們的討論:“剛才誰是裁判?”我問。嘉嘉說:“是我,我喊到預(yù)備跑時,小朱朱已開始跑了。”“那你們認為這次是冠軍嗎?”我問其他小朋友。小朱朱不服氣地說:“那我們再重來,我肯定能贏。”大家一致認同了這個建議,開始第二次比賽。
第二次比賽,大家自然的排成了兩隊,紅.蘭,紅隊先跑到終點,而蘭隊還有三、四個人未跑。我發(fā)現(xiàn)紅隊比蘭隊多了四個人。我想,孩子們會不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呢?第二次比賽完,兩隊又發(fā)生了爭執(zhí)。紅隊有幾個小朋友不服氣地說:“他們這組人這么少,我們這組多這么多人,他們當然跑得快!”這下,蘭隊也沒有爭執(zhí)了。我用贊許的口氣說:“剛才仟雅觀察得很仔細,你們是小組比賽,想想人數(shù)怎么分配才最公平?”“大家都應(yīng)該一樣多。”其他小朋友都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那現(xiàn)在紅隊多,應(yīng)該怎么辦呢?”我又接著問。“我來數(shù)。”大家都自告奮勇地說。大家一起先數(shù)了紅隊,又數(shù)了蘭隊的人數(shù),發(fā)現(xiàn)紅隊多出四名小朋友,然后仟雅說“請紅隊兩個小朋友去蘭隊。”我真沒想到仟雅有這簡單又好的辦法,我說:“你們認為仟雅剛才的辦法怎么樣?”“很好!”大家都同意了。
第三次比賽開始了。這一次,他們沒有再對誰隊當冠軍發(fā)生爭執(zhí)。
反思和啟發(fā):
1、在這次賽跑比賽中,孩子們對“小組爭冠軍”有了深一步的感受和理解。通過“先跑不算數(shù)”的討論,感受到了違反規(guī)則不能得冠軍,進一步感受了比賽中遵守規(guī)則的必要性;通過對“比賽中人數(shù)”的討論和協(xié)商解決,感受到了小組比賽爭冠軍人數(shù)要相同,對冠軍的合理性、公平性有了初步的感受。
2、作為教師,我在這次活動中以“討論”和“問題解決”的主要方式讓孩子在實踐中去體會和感受冠軍的合理和公平,孩子們的理解更深了一步。他們明白,小組爭冠軍不同于個人,要有更多的要求。
三、又對又快才能得冠軍!
緊接著幾天后的一個上午,我有意識的讓小朋友們分組比賽玩單、雙數(shù)的游戲。我介紹規(guī)則后,大家就忙開了。有的組是幾個人同時看,一個人寫;有的小組是輪流做,大家同時檢查;有的小組在作題中,還派出了“偵察員”,偵察另外小組的情況:“快點,我們只有一道題了,他們還有三道呢!”而有的組為誰作題爭了半天才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