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孩子的智能是從哪里來的?
孩子的智能是從哪兒來得?一般的觀點認為,它是孩子后天學習而來,是家長、老師啟發、教育的結果。存在決定意識,環境影響人格,是天經地義的事,似乎這是一種科學的唯物主義觀點。中國人有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遷”等的說法。大家似乎都那么認為,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什么就是什么。因此,后天的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這些年我給研究生開設傳播學課程,使用的是[美]斯蒂文·小約翰的《傳播理論》教材。其中有一段論述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思考。書中寫道:“在什么程度上知識先于經驗而存在?許多人認為一切知識來自于經驗。我們觀察世界,然后開始了解它。但是在我們的本性中是否有什么甚至在我們體驗這世界之前就向我們提供了一種知識?許多哲學家持這一觀點。這類“知識”由思想和知覺的固有機制組成。例如,有強烈的證據顯示,兒童并不完全是從聽到的話語中學習語言的。而可能是這樣,他們通過運用先天而來的模式對聽到的東西進行檢驗后習得語言。”這就是說,孩子生下來以后,其意識中就已經具有某種先天的認知模式,后天的多種信息感知,常常是為了印證大腦中的認知模式,并且反過來修正、豐富、完善已有的系統。心理學講的“集體無意識”,恐怕就是這類通過先天遺傳的認知模式。
現實中有些實例恐怕可以來說明這種情況。其一:當我孩子有了第一個女兒童童,也就是我孫女的時候,這個孩子被6個大人視為掌上明珠,生怕含在嘴里就會化了那樣。她吃的都是高檔水果,飲食也是精益求精。有一次他們從北京來長春探望父母,住在姥姥和姥爺家。一天晚上,我們買了一個大西瓜,把西瓜中心的最好部分挖出來放到碗里給她吃。童童拿起西瓜囊咬了一口,就出人意料地扔在了地磚上。我心想這也慣得太不像話了,真想訓斥幾句。但兒媳婦當時好像說別理她,這不過是孩子想引起他人關注、借此受到重視的手段而已。這種現象可能十分普遍,沒有哪個會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想,這種手段大人并沒有教過孩子,她是怎么想到并學會的呢?
其二:xx年春節,我和愛人一起去加拿大看望孩子和孫兒女。那時孫子蛋蛋大約1歲半,能夠走路和說簡單的話。一天傍晚,他奶奶喂坐在兒童椅上的蛋蛋吃飯。那時正好飄起鵝毛大雪,一片白茫茫,外面的景色十分壯觀。為了讓蛋蛋增長見識,我把對著桌子的兒童椅轉了180度,面向通往陽臺的落地窗。不知什么原因,蛋蛋對下雪并不感興趣,抬起左手,逆時針在空中畫了一個大圈,沒有一句話。我明白了孩子的意思,他要我把椅子重新轉回來。我當時十分不解,是誰教他使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好像沒有人來教他手勢的用法。我們去問孩子的話,是絕不會達到滿意答案的。
其三:兩個孫兒女經常隨父母去滑雪場滑雪。雪道常常有三種:綠色圓圈道標的是初學者雪道,坡度大概不超過40度。藍色方塊道標的是中級雪道,大概不超過65度,再上就是高級的黑色鉆石道標的雪道。每一色中當然也有容易,中等,困難之分。兩個孩子都顯示出一定的滑雪潛能。他們初學時就能在雪道上拐彎和過障礙桿。尤其是孫女更是顯示出滑雪的熟練度。她居然能夠在黑道上滑雪而不摔倒。可我兒子和兒媳婦在黑道上卻經常摔倒。可見,孫女的平衡能力已經超過了自己的父母。這種能力又是誰教的呢?看來,有些技藝和能力,在一定的環境里面完全可以無師自通,有某種智能在進行引導。當然,在一些高層次領域,比如彈琴、舞蹈、繪畫等,必須有高手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