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孩子的智能是從哪里來的?
另外,家長也要盡可能利用自己的專長,來激發孩子的潛在能力。比如我在微博上貼了一個視頻,主題是“4歲鋼琴神童sjc一出手就驚呆”,看了驚嘆不已。鋼琴彈得如此嫻熟,真是不可想象。如果不是父母在這方面造詣深厚的話,再加上孩子對鋼琴的親和性,是絕不會達到這種登峰造極的程度。我們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千方百計讓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不一定就是好事。這種做法有可能壓抑孩子的天性。要給孩子提供開闊的自由發展空間。
孩子先天的智能究竟是一種什么形態,我們可能一無所知。而且,這種個體之間的智能模式差異,可能因家族、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呈現不同形態。我的知識積累根本無法來探討和研究這個問題。我的意思是想說,幼兒,包括少年兒童的教育是極為復雜的事情。其復雜程度甚至不亞于大中學校的教育。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從母體降生以后,其本體潛藏著巨大的潛力和能量。雖然目前的科學水平還未能揭示其中的奧秘,但有一點啟示是明白無誤的,那就是教育者應該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來激發孩子的先天潛能。如果孩子失去了這個機會,他的某些潛能可能會終生休眠。
記得一位美國科學家寫過一篇文章,他認為目前人們進行的智力測試是極為有限和不科學的。人的智力因素至少有80萬種。每一個人的智力因素中,都存在著一兩種潛力可以超越世界上的所有人。可惜的是其本人并不清楚。因此,我認為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創造一定的環境,來激發教育對象的潛能和創造力,從而在特定領域去超越其他人。家長或老師一廂情愿地刻意安排孩子和學生的發展路線,自以為是善意,卻不知道會扼殺他們的天性和潛能。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孩子發展的自我選擇,相信他們的內心呼喚和思維直覺。
有時候自己靜下心來想,幾十年來我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的一些成果,究竟有多少東西是以往老師教我的?我在一篇《文學院教授軼事》一文中,回憶起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一些老專家給我講課的印象,不是他們給我傳授了什么知識,而是他們的人品、思維、為人、治學,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烙印。我在教學和專業研究領域的論文和著作,我的大量專業講義,大約99%以上,不是從我以往老師那里來的。我絕大部分的專業成果,究竟是如何在某種先天的認知模式引導下取得的?這仍然是個謎。我歷來認為,老師的引導、啟發、點撥,要遠遠重于知識的傳授,后者學生完全可以自己獲取。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人類基因的進化,我們應該相信,未來的年輕人一定會超越我們,一代更比一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