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樂活動:可愛的蔬菜寶寶(精選2篇)
小班音樂活動:可愛的蔬菜寶寶 篇1
一、活動目標:
1、樂意用身體動作表現蔬菜(黃瓜、番茄、茄子)的外形特點。
2、在音樂活動中,感受歡快的音樂旋律。
二、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學念“買菜”的兒歌,了解黃瓜、番茄、茄子等蔬菜的基本特征。
物質準備:圍裙和菜籃子;黃瓜、番茄、茄子實物若干;音樂。
三、活動過程:
一、用兒歌“買菜”說說蔬菜
師:今天媽媽帶你們去菜場逛一逛(踏步進入)
音樂《我愛洗澡伴奏》
出示蔬菜黃瓜
師:黃瓜長不長?番茄圓不圓?茄子彎不彎?
幼:我喜歡黃瓜。
師:今天媽媽去買菜
幼:買了什么菜?
師:黃瓜黃瓜長又長。番茄番茄圓又圓。茄子茄子彎又彎。
幼:我愛吃黃瓜、番茄、茄子
二、用動作表現蔬菜(黃瓜、番茄、茄子)的外形特點
1、師:番茄、黃瓜、茄子,我們通通買回家。到家了,請坐吧。今天跟著媽媽買菜的感覺怎么樣呢?買了什么菜?買了幾樣?
小手伸出來。一起來數數看。
2、師:誰喜歡吃黃瓜?黃瓜吃起來感覺怎么樣?
師:誰喜歡吃番茄?番茄吃起來怎么樣?茄子呢?
3、師:黃瓜長什么樣?幼:長又長、綠又綠。
師:誰來做一做長長的黃瓜的動作
師:看好了,媽媽來變黃瓜。黃瓜怎么樣?
(引導幼兒發現踮腳)為什么要踮起腳呢?(更長)
師:媽媽數123,你也來變長長的黃瓜。(幼兒學習)
師幼一起跟著音樂表演,念兒歌(黃瓜黃瓜長又長,我愛吃黃瓜)
師:番茄長什么樣?(圓圓的)
師:誰來做做圓圓的、大大的番茄。(個別幼兒)
師幼一起做123變變變
師幼一起跟著音樂表演,念兒歌(番茄番茄圓又圓,我愛吃番茄)
師:茄子長什么樣?你會用動作來表示嗎?
請個別幼兒示范,教師指點動作。(彎彎的)
師幼一起做123變變變
師幼一起跟著音樂表演,念兒歌(茄子茄子彎又彎。我愛吃茄子)
三、律動游戲《去買菜》
1、師:媽媽今天買了幾樣菜?3樣
師:長長的黃瓜在哪里?圓圓的番茄在哪里?彎彎的茄子在哪里?
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示
2、師:現在請你變成一樣你最喜歡的蔬菜寶寶。(鼓勵幼兒自己扮演,123變)
3、師:現在媽媽還要去買菜,你們就是菜場里的蔬菜寶寶,聽到媽媽買了什么菜,你就站出來,用動作告訴大家。
師:今天媽媽去買菜。 幼:買了什么菜? 師:黃瓜黃瓜長又長 幼:我愛吃黃瓜
3、延伸:跟著媽媽回家嘍!
小班音樂活動:可愛的蔬菜寶寶 篇2
針對小班幼兒用餐時發現很多孩子對蔬菜都不怎么愛吃,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我特意設計了這么一個教學活動,讓孩子在說說、做做的的音樂游戲情境中掌握蔬菜的顏色、形狀,并能用身體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所出示蔬菜的形象,在體驗歡快的音樂旋律中培養孩子對蔬菜的喜愛,使孩子了解蔬菜的作用及食用后對身體一些好處,從而愛上蔬菜、喜歡吃蔬菜。我以“買菜”為主線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通過和媽媽去買菜了解西紅柿、黃瓜、茄子這三種蔬菜的顏色及外形特征,并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身體動作將外形特征表現出來。 (伴音樂說:和老師一起去菜場買菜好不好啊、)
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課中,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游戲活動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始終要將幼兒推在前,充分的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才會提高,課堂氛圍才會活躍,幼兒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在一次活動中,我將西紅柿、黃瓜、茄子三種蔬菜的卡片貼在黑板上,按照備課時事先想好的順序,逐一出示,請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所出示蔬菜的形象。
師: 茄子寶寶長的什么樣?幼:彎彎的。
師:那誰能用身體模仿出彎彎的茄子? (幼兒嘗試模仿)
師:你們模仿的可真像,茄子寶寶回家休息了,番茄先生出來了,番茄先生長的什么樣?
我按照備課時的順序,按部就班的完成了這一環節,孩子們也是按照我給的思路,配合我一步一步的完成我提的要求,整個活動都是我在牽著孩子的鼻子朝指定方向前進,這完全和“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是背道而行的,
其實我和不少老師一樣,心中是想把幼兒放到主體的地位,可是卻怕幼兒的主體會失控于自己的指導,不敢放手去做。于是就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在活動前精心設計每個環節,準備了許多的教學“道具”,甚至安排好了幼兒的每個動作,每句回答。在教學過程中,看上去是讓幼兒主動地去操作、學習,但往往總是匆匆走過場,將“主體”流于形式,最后還是跟著老師走,完全讓幼兒在老師設計好的軌道上活動,打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口號,演了一場好看的戲。意識到了這一現象后,同樣的環節,我及時做了調整:
師:茄子寶寶長的什么樣?幼:彎彎的。
師:那誰能用身體模仿出彎彎的茄子是什么樣的? (幼兒嘗試模仿)
師:你們模仿的可真像,原來可以用這么多的動作來模仿彎彎的茄子,茄子寶寶很開心,知道你們都非常喜歡他,接下來我們再請誰出來呢?
幼:番茄,請番茄出來。
我直接把下一環節,拋給孩子們來選擇,孩子們很開心的說出了他們想請出的對象,我也順其自然的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師:番茄先生其實也挺可愛的,番茄先生長的怎么樣?既尊重了幼兒的選擇又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通過這一改動我清楚地看到,在活動中,幼兒主體性表現得不足,會影響到整個教學的質量。該給予幼兒多少主動參與的空間,如何有效、恰當地體現幼兒主體性呢?
我們要以尊重幼兒個體為前提,每個孩子都是個獨立的個體,不論孩子多大,懂得多少,他們都應享有與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的自由權利,我們不能以孩子還小為借口,來剝奪他們應有的自由,讓幼兒在老師的操縱下表現“主體”。我們應把幼兒作為發展中的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尊重他們的情感、思想,與他們平等地交流、互動。在教學中放手讓幼兒去主動地學習、探索。以尊重幼兒個體的前提下有效發揮幼兒的主體性,然后在此基礎上,給予幼兒一定的指導。但要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因為幼兒需要幫助,而不是因為幼兒無知無能,讓適當的點撥指導使會幼兒的主體性在活動中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
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時,最終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是很肯定的,希望能完成這件事,希望在快樂中體驗成功,而在活動中也是如此。在活動中,幼兒的成功就是獲得了知識、得到了提高,在老師這,幼兒的成功也就轉化為活動目標的完成。我們老師的活動目的就是幫助幼兒在快樂中獲得成功,在活動中,給孩子多少主動參與的空間,也應以此為依據。比如在這節音樂活動中,最后一環節,是讓幼兒跟著我聽著音樂再去菜場買一些蔬菜,我依舊把買來的蔬菜貼在自己的身上,卻忽視了孩子們這時的感受,其實他們也想參與進來,感受從菜場買到菜時的愉悅心情,而我卻扼殺了他們的意愿,通過反復推敲,我把這一環節重新加以了修改。我把買菜的任務交給了他們,讓他們跟著音樂作出相應蔬菜的動作再把蔬菜寶寶買回家,請客人們品嘗,孩子們玩的很盡興,不僅買到了蔬菜還形象的把各種蔬菜的特征模仿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