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散文詩欣賞:捉迷藏
一、教材分析:
散文詩《捉迷藏》是一首充滿童趣的作品,作者用擬人、夸張的手法,將黑夜、太陽和各種顏色都賦予了生命,以輕松、明快的筆調描述了太陽被黑夜蒙住眼睛來找,各種顏色來躲的捉迷藏游戲的全過程。散文詩短小精悍,結構簡單,意境優美,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又不乏大膽、奇特的想象,能將孩子帶進一個無限遐想的世界。全詩成三段體,第一部分描寫的是躲藏前的規則和動作,凸出“靜悄悄”;第二部分是顏色寶寶的相應躲藏,詩中“顏色躲在**里”句式反復出現,易于孩子們進行學習和運用,同時蘊涵著顏色間的內在聯系;第三部分是太陽的捉,找到顏色寶寶時興奮無比,情感到達高潮。
中班的孩子開始留心周圍美的事物,對自然界的變化充滿了好奇和幻想,但往往無法用好的詞句進行表達。《捉迷藏》貼近幼兒生活,易于幼兒欣賞與感受。語言生動有趣極具兒童色彩,動感十足易于表現,很符合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
二、活動目標:
1.理解散文詩內容,感受散文詩中的有趣意境。
2.學習句式:躲到xx里,初步學習仿編。
重點:理解散文詩內容,學習句式躲到xx里。
難點:感受顏色對應的關系,能夠根據句式進行仿編。
三、活動前期經驗:
1. 事先有玩捉迷藏的經驗,了解捉迷藏的游戲規則。
2. 對各種顏色相對應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如知道紅色的東西有哪些,為仿編作準備。
四、活動準備:
1.散文詩內容的ppt,幫助幼兒更加直觀的理解散文詩內容
2.大背景圖:泥土、大海、樹林、花叢、云朵;(黃色、藍色、綠色、紅色、白色)顏色寶寶可移動操作的圖片;太陽的圖片
3.黑紗 當做黑夜,蒙住太陽的眼睛,讓幼兒感受黑夜和太陽出來時的不同感覺。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提
——幼兒圍坐成半圓形。讓幼兒能看到大屏幕,方便后面活動觀看ppt及黑板,理解散文詩內容。
1. 提問激趣
師:小朋友玩過捉迷藏的游戲么?你是怎么玩的?動作是怎么樣的呢?(靜悄悄)
——捉迷藏是幼兒經常玩的游戲,幼兒已經有玩捉迷藏的經驗,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小結玩做迷藏時要注意的游戲規則,同時讓幼兒知道玩捉迷藏的時候應該是靜悄悄的。
2.肢體感受
師:你知道什么是靜悄悄的?動作是怎么樣的?請所有的小朋友一起來做一做靜悄悄的樣子。
——孩子都知道靜悄悄應該是沒有聲音的,輕輕的,用動作感受靜悄悄。
3.引出散文詩《捉迷藏》
師:今天太陽也想來玩捉迷藏,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它是怎么玩捉迷藏的。
——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仔細聽聽太陽是怎么做迷藏的。
二、欣賞并理解散文詩《捉迷藏》
1. 幼兒第一遍完整欣賞,提問理解散文詩內容
教師配樂有感情的朗誦——在念好題目時應停頓一小會,把題目和內容區分開。在全部內容念完后應等待幾秒鐘再進行第一個提問,讓幼兒對散文詩有一個理解消化的過程。
提問:
(1)誰知道散文詩的題目是什么?
(2)那太陽和誰在捉迷藏呢?——顏色—追問:有哪些顏色?(有些能力強的幼兒也許一個人都能回答出,可以多請幾個幼兒來回答,再小結答案:原來你們都聽出來了,太陽和黃色、藍色、綠色、紅色還有白色在一起玩捉迷藏。)
——第一遍的欣賞理解主要是讓孩子們了解太陽在和哪些顏色玩捉迷藏,對散文詩顏色內容的重點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