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用心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
兒子這幾天又有感冒跡象,我懷疑是上次感冒未好,想讓他喝點我們熬制的苦藥,結果他不肯喝。我采取了各種方法均無效,奇怪了,以前兒子喝藥簡直可以用神勇來形容,無論多苦的藥,他都會一飲而盡,這次死活不肯喝,直嚷著:“太苦了,不喝不喝!”“啊呀,不苦了,媽 媽給放糖了,你試試?”。小家伙半信半疑地看著我,然后伸出小手指蘸了點藥水放到嘴邊舔了舔說:“太苦了,不喝!”,嘿,真是進步了,現在不是喝一口嘗,而是蘸了點小心翼翼地嘗,我被他的神情逗樂了。后來換了一種‘猴棗散’給他吃,他笑著說:“這個可以,但是必須讓我自已來!”我笑著看他自已操作,問他:“這是為何?為什么不用媽 媽來做?”他看著我說:“那是我自已的事情!自已的事情自已做!”我怔在那里。上面是兒子吃藥時的一個小插曲,他由‘喝一口藥嘗試到用小手指蘸一下嘗試,由我幫忙倒藥到自已的事情自已做’這就是他自已成長的一個過程,他自主意識開始增強了,對于一個不到四周歲的孩子來說,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的變化,‘苦,不相信,自已小心翼翼地嘗試,自已動手親自去做’這一系列的動作恰恰是他內心發展變化的一個外部表現。
我不是一個心理學研究者,看到形形色色的宣傳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吃喝拉撒睡、會哪些技能,需要學習各種藝術等等,也很動心,但我覺得其實多關注孩子的內心發展變化才是最主要的,肯不說態度決定一切,就單從心理承受力這個問題來說,也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事情。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歲之前是一個形成過程,在六歲之后是一個成熟過程,形成過程從無到有,每個階段都不盡相同,在經歷生命已經設定好的所有過程后,才能出現最終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地觀察,哪些是孩子這個年齡段的正常反應,哪些是異常的情緒和情感波動,就像兒子吃藥這一系列心理過程,我認為這是他心智已經成長的一個明顯例證,他拒吃很正常。如果他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無所謂,也不反抗,我們反而就應該擔心了。
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變化,做個細心的媽 媽,所以有必要讀一些關于孩子成長方面的心理書,了解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所具有的特征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及心理變化,這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具有差異性和階段性,不必對著成長表中孩子所沒有的事項大驚小怪,對于他些無關緊要的指標大可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