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案例與反思
②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③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四)探究北京胡同的特點
通過同學們的回答,那也就是說在作者筆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思想。
問:作者寫到哪些胡同,觀察到哪些文化現象?課文2-4段中有,我們一起來邊讀邊找。(全班朗讀課文)
我們一起來議一議,我提領,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對應的下句。
師:北京的胡同真多啊!
生;有名的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師:北京的胡同真奇啊!
生;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綠紗帽胡同……
師:北京的胡同真靜啊!
生: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設計意圖:從初步文化熏陶過渡到書中研究對象,顯得合情合理。另外將文章的1、5自然段作弱化處理,重在引導學生對北京胡同獲得整體印象。通過師生的對話,可以烘托課堂氣氛,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最大的可能范圍內發揮自己的能力。
(五)探究胡同文化的特征和精義
閱讀課文應該從語言入手,要抓中心句關鍵詞。大家想想,這些段文字的中心句應該是哪句?同學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著手尋找。(出示問題)
(齊聲朗讀課文6-12自然段)之后小組討論,推選中心發言人。
生:北京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
生: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生: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喜歡冷眼旁觀。
生: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北京人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設計意圖:用已學過的尋找重點方法在本課中尋找重點。分組討論不僅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力,同時也使學生鍛煉了小組協作能力。
同學們概括得非常好,既然說北京文化是封閉文化,那么在你們的印象中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內容可以反映他們過著一種封閉生活。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想象,努力把課文從靜態的文本形態還原成生動的生活畫面,重在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
生:舍不得挪窩;住家是獨門獨院。
師:胡同里的居民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那是因為他們祖祖輩輩住在那里,住慣了,戀舊,圖安逸。
師:但是北京人也是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怎么說是封閉呢?
生:北京人平常的日子,過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誰家婚喪嫁娶的時候,才隨一點“份子”,而且是為了“合禮數”。
設計意圖:深入探究北京人的封閉性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胡同文化。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發展。
師:我們著重分析了胡同文化中的第一個特點,后面的三個特點,同學們可以根據已學過的方法進行自學。然后通過自己的語言說說作者都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突出胡同文化的精義的。生:能突出表現北京人易于滿足的典型句子是: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生:書中有兩個例子,一個是作者小說里的一段人物對話;一個是作者樓道里發生的一件真事。這些都是典型地反映了北京人的忍耐的心理。
設計意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學會舉一反三,這樣更能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領略了汪曾祺先生的筆下的北京胡同和胡同的特點, 讓我們再用視覺感受一下北京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電教圖片展示胡同和四合院,共九張)
設計意圖:用直觀圖片增強學生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受。為下面學生體會作者情感提供直觀依據。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終究只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終究會沒落會消失。面對胡同的沒落,四合院的消失,住在胡同里的汪老先生流露出什么樣的情感呢?(請一位女生朗讀,讀出文字的悲涼感)
學生討論、發言。
生:作者對胡同有一種留戀的情緒,這才是真實的感情,這才是真正的人。一個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老北京,對胡同的依戀是可想而知的,對胡同里的生活是永生難忘的。
生:但是汪曾祺先生沒有被自己的感性情感所占據,他意識到胡同文化是一種衰敗的文化,終究要走向消亡,他只是表示無奈。
師:看來,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還不能作簡單的好與不好的評語。
設計意圖:淡化課文的次要內容,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另外,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能力的鍛煉,還有情感的教育。現代生活使人們的感情越來越粗糙,缺乏了細膩和溫情的思索,這使學生學會用細膩的心靈去感受萬千生活。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把自己的情感外化為語言的能力。
(七)探究課文中京味十足的語言(機動)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這種文化內涵表現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筆端。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描寫使用的語言有的樸實,有的典雅,兩者相互結合,富有表現力。請同學們找出自己認為最有味道的語言或精彩的段落,大聲地朗讀出來。
評價:同學們有的喜歡典雅,有的喜歡樸實,有的兩個都喜歡。其實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優點,只要我們選擇我們最喜歡的。
設計意圖:作者的文字表達是一種美。學生還需要得到美的熏陶,符合教育包括美育的觀點。同時也使學生在進行文字表達時能夠適時地學習了汪老先生的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