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案例與反思
(八)作業
胡同是一種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風民俗。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熟悉的文化現象寫一篇隨筆。比如溫州的矮人松糕,長人餛飩,服飾文化,鞋文化等等。
設計意圖:把語文學習引向課外,促使學生自由地去發展。
教學反思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經常會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應試味”太濃,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頭腦。
文學即人學,語文教學應該提倡人文教學,怎樣才能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呢?像《胡同文化》這類的文化課,就應該進行文化熏陶,通過語文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我這堂課基本上圍繞這一思想來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的。希望通過情境的設置,讓課堂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把僵化的教材還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較枯燥的課堂上注入濃濃的人文氣息。讓學生設身于這種氛圍中,反反復復地體驗,獲得語文的營養,喚起為人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過這種熏陶,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水平。
我們不斷追求不斷嘗試,只求無愧于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