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十二種現象
三、隨意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小學語文的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下面是一位教師執教《草船借箭》時的一個片斷:
師:同學們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剛才又自由讀了課文。請同學們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主要講了諸葛亮運用計謀,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萬支箭的辦法來陷害諸葛亮,諸葛亮草船借箭,擊破了周瑜的陰謀。
師:讀了課文后,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么?
生:周瑜為什么要陷害諸葛亮?這對他們聯合抗曹有好處嗎?
生: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為什么還要去借箭呢?
生:魯肅為什么會聽諸葛亮的安排?
生:諸葛亮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還那么有把握人學生一共提了不下20個問題)
師:同學們的問題都很有思考價值。老師覺得這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怎樣認識文中的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點,問題也自然解決了。大家有興趣來研究這些人物嗎?
生:有!
師:文中共出現了四個人物。請你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來讀書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點。(學生進入探究性閱讀活動。七分鐘后,展開讀書交流。交流中,學生對人物的分析還有一定的見地,但對事件的理解比較分散。)
在這個片斷中,教師明確了學生讀書質疑的重要意義,且能對學生的讀書質疑進行梳理,但沒有根據文本所要體現的內涵價值來恰當歸納、提升學生的問題,而是將學生引導到教師事先設定的探究人物的特點上來。本文是一個歷史故事,人物的特點也是在具體的情節中體現的,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問題引導調整,以“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這個問題統領全文,貫穿整個讀書探究活動,學習的目標將更加明確,文本價值也會有效體現。另外,學生各自探究的問題過于分散,在組織學生交流匯報探究成果時,必然導致各自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學關注的是曹操的特點,而對其他人物的認識只能聽聽而已,因為自己沒有探究的基礎,對其他同學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辯證地分析,更談不上發表個性化意見了。適時抓住學生的閱讀發現,積極創設適于研討的氛圍,引導學生探究有價值的問題,是探究性閱讀的前提與關鍵環節。
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防止以下幾種傾向:一是惟探究式學習,排斥接受性學習。整堂課事事探究J時探究,既沒有效率,也沒有必要。二是只重過程,忽視結果。有的教師讓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但腳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終不僅問題沒有解決,連方向也模糊了,這樣的探究對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有何益處?三是不重課內重課外。由于探究性學習要花更多的教學時間,為了趕教學進度,有些教師就將探究活動由“課內為主”改為“課外為主”,進行“雙軌運行”。這種做法初衷很好,結果卻常常加重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效果很差。
四、曲解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而實踐中,部分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下面是一位教師執教會《快樂的小公雞》的一個片斷:
師:小公雞遇到了一個什么問題?
生:怎樣才能快樂。
師:小公雞的問題解決了嗎?
生:解決了。
師:他是怎樣解決的呢?
生:他去問別人,問了老牛、青蛙、小蜜蜂……
師:他們都是怎么跟小公雞說的呢?(學生分別把老牛、青蛙、小蜜蜂等說的話讀了一遍)
師: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公雞?
生:他愛動腦筋,他有了問題就去問別人。
生:是一只很虛心的小公雞,最后接受了爸爸的意見,幫人們做事了。
師:小朋友們覺得怎樣才能快樂呢?(很多孩子談了自己的看法)
師:我們一起來表演這個故事好不好?(學生馬上進入角色表演)
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可細分為兩類:一是教學對話,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間的平等對話;二是閱讀對話,學生與課文作者之間的溝通對話。對話的實質是在平等的氛圍中激活知識、引發體驗、碰撞思想、分享收獲、建構意義。上述片段中貌似平等的對話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為”。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五、盲目綜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綜合,積極開展綜合性學習。這對于徹底改變過去課程門類過多、界限分明、割裂聯系的弊端是大有裨益的。但教學中盲目追求綜合,把握不好“度”,也極易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