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十二種現象
有位教師在執教《春天的手》一課時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讀課文識字。第二步,多媒體播放春天自然風光的錄像。第三步,進行自主學習,喜歡誦讀的同學練習誦讀課文,老師提供配樂曲子;喜歡畫畫的同學畫一幅春天的圖畫;喜歡音樂的同學可編舞蹈表現春天,還可選擇歌唱春天的歌等等。第四步,組織交流展示。第五步,讀古詩《春曉》第六步,合唱《春天在哪里》整節課學生又唱又跳,臺上臺下躥動。在參與式討論時,執教老師談了自己進行教學目標與方法綜合的設想,好評甚多。
這節課如果是綜合活動課,很多地方是非常成功的。但這是一節語文課,整節課虛化了語言文字的咀嚼與詠涵,放棄了語言文字的感悟和積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樣多,把語文課變成了聯歡會。又如,有位教師執教《看花燈》一課,教師用了20多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看元宵節錄像、動手畫花燈。折紙花燈、展示與介紹花燈,忽視了語文學科所要達到的語言文字的標準和要求,忽視了學科特點。
語文本位的現象要改變,但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是任何時期都不容忘卻的。語文課姓“語”,不姓“雜”與“繁”,語文課不能上成手工課、自然課、音樂課、活動課,更不能上成拼盤課。語文綜合性學習時,不管我們的學習活動涉及到哪個領域、哪門學科,采取哪種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歸宿在于為語文服務,為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服務,為著實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服務,為多角度地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服務。語文的綜合性絕不是各門學科的整合學習,也不是另外給語文附加一些其他學科的任務,讓語文課替其他學科分擔目標。我們提倡,語文課應該用語文手段完成各種任務,在完成任務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
六、無度開放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一位教師教學《烏鴉喝水》一課,總結全文時問學生: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烏鴉?
生:它很聰明,自己想辦法喝到水了。
生:烏鴉愛動腦,他想的辦法挺巧妙。
生:烏鴉很勤快,渴的時候到處找水喝。
生:烏鴉不講衛生,小石子多臟呀!
生:烏鴉不太會動腦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
生:烏鴉還上過狐貍的當,挺愚蠢的。
生:烏鴉不會唱歌,叫聲很煩人。(教師對每種答案都點頭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別對后面的四種意見大加贊賞。)
這種開放已經走入了誤區。開放性的思維在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在于對問題本身的深化與提升,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文情文理的共鳴。前三種意見反映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而后面的幾種“創新”意見已經越來越脫離文本承載的教育價值了,而教師卻沒有及時地進行評價與引導。一篇課文有公認的價值取向,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基本材料,堅持這一點,在倡導“以德治國”的今天很有必要。如果教師在肯定文本“動手動腦、實踐創造”價值取向的同時,再讓孩子發散思維,如讓孩子說說“烏鴉要喝水還有別的辦法嗎”,教學效果會好得多。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七、泛化體驗
感悟和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出現的兩個概念,也是語文教師使用極多的兩個詞語。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時候、怎樣讓學生感悟與體驗,很多老師缺少細致的研究和設計,在實踐操作上極易走向形式化與簡單化。
教學中我們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學生自由讀課文,剛粗粗地讀了一遍,有些句子還沒有讀通順,教師就組織學生交流讀書體會;有的教師在學生讀課文時,每段必問:“你讀懂了什么?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成為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感悟與體驗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讀書理解,后者泛化了讀書感悟與體驗。
我們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追求讀書中的“真情實感”和有見解的感悟與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讀書與思考,即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時下,教師似乎不太愿意提及“閱讀理解、分析概括”,更愿意談論“自讀會悟。個體體驗”,殊不知,讀書理解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否則,學生的感悟與體驗只不過是言不及義的空話,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話,或是膚淺片面的白話,缺失了悟性、個性、靈性,也談不上語言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養的發展。
沒有重點、面面俱到的處處體驗也是不足取的。文本的價值總是有些共性的、傳統的、經典的東西,為人類所共有,如小說中的重點人物、精彩情節、主要事件,需要老師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感受與分享。讀了一句話就要說說體驗,讀了一段話就要談談感悟,勢必導致泛濫與流于形式,給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再者,課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景、意境和情愫,這是語文特有的性質,又何必那么多“你讀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還想說點什么”“你的心情怎樣”呢?有了感悟為什么一定要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