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十二種現象
十一、誤解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段話里的“語文實踐”應該至少有這樣幾層意思:一是表明了語文的性質;二是指出了語文教學的著力點;三是強調了語文教學實施的途徑與方式。可是很多老師一談“語文實踐”,就是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到社會、自然、生活中開發利用大千世界的學習資源,去開展帶有“語文性”的活動,就是讓學生直接體驗生活。直接參加社會實踐、親歷過程。對照課標對“語文實踐”含意的解釋,顯然這種認識有失偏頗。
那么,語文實踐內涵的核心是什么?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了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是最基本的語言文字實踐——在識字中學會識字,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習作中學會習作,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實踐的主渠道仍在課堂上一在課堂上讓學生朗朗地讀書,默默地靜思,無拘無束地對話,認認真真地作文。語文老師要在課堂上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通過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積累、表達、體驗等一系列語文心理操練,全面提高語文修養。一句話,學生自主的聽說讀寫活動是更重要。更經常、更核心的語文實踐活動。除此以外的所謂
“語文實踐”,可能是音樂美術活動,可能是社會實踐活動,可能是綜合實踐活動,也有可能是教育考察活動,其實都不是真正的語文實踐活動。
十二、消弱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是一個人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為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做奠基的。語文,語文,語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失去這個根本,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就沒了生長點。小學階段語文的奠基作用說到底就是在掌握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完成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的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端,可就是不寫字,不讀書,基本的識字任務沒完成,短短的課文讀不熟,這樣的課怎么看也不是好的語文課。如果語文課上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將成會空中樓閣。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教師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