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十二種現象
八、縱容個性 新課改以來,廣大教師努力在語文教學中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這是一大進步。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采取的張揚個性的策略總感到有些不盡人意。一位教師執教《我家住在大海邊》時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小朋友們大多去海邊玩過,還有的小朋友的家鄉就在大海邊。學了課文后,你覺得家住大海邊怎么樣?
生:很快樂,很幸福,可以打魚,還可以聽故事。
生:這里的環境很好,天藍藍,海藍藍,多美呀!(后面幾個孩子的意思大體也是這樣)
師:還有誰想說說自己的感受呢?
生:家住海邊很潮濕。
生:經常去趕海挺有意思。
生:大海退潮后海灘上留下許多臟東西。
生:在海灘上曬魚時,沙灘可熱了。(孩子的話匣子打開后,誰也不甘示弱,一只只小手高高舉起,有的說完了還想說,什么在海邊住有危險,什么海水很咸,什么海邊的土壤不易長莊稼,什么漁民的生活很辛苦,什么漁民的養殖場還經常有人去偷東西……老師表揚了孩子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說出自己的不同感受)
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大膽地說,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這與《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難道沒有矛盾嗎?
對于學生個性的縱容還表現在:教學中片面追求個性化教育,忽視了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有的教師認為,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或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提出要求是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結果在一些一年級的課堂上,學生連看書、寫字、執筆的基本姿勢都不正確,既影響了學習質量,又影響了身心健康。個別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課堂學習環境、學習氛圍很不理想,影響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還有的教師對于學生發言中的明顯錯誤不及時給予指出,這對于正處在懵懂時期的兒童的成長是不利的。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的個性,應是健康的、積極的個性,應是體現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高尚的道德規范。先進的思想導向、科學的思維方式、文明的生活習慣的個性。
九、淡化整體
語文教學中由于對學生個性的過分張揚乃至縱容,影響到了語文教學方法論的領域。語文學習強調“語文教育的整體觀”,在教學中對一篇文章的閱讀必須經歷“整體——部分——整體”,這也是認識論的基本要求。語文教學強調感悟與體驗,而引導學生感悟休驗最重要的也是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聽課中,筆者發現教師對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有所忽視。才初讀了一遍課文,教師就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結果,學生所說的只是些枝枝節節、瑣瑣碎碎的東西,所提的問題比較膚淺,對主要內容的感知也比較片面。教師在課堂上往往讓學生找喜歡的地方,選擇喜愛的句段、喜愛的內容來讀,這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但對于培養學生提綱挈領地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不利的。學習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和興趣,有時需要一定的強制與艱苦努力,如果孩子的讀書所得只是來源于“喜歡讀”的內容,“不喜歡”讀的就可以不讀,那么長期下來,這種不完整、不系列的閱讀就會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上的缺陷。
我們認為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在欣賞品評的讀書中,為突出某一重點,圍繞某一目的,適當選讀是可取的、有益的。不把握整體,直接割裂文章的選讀是有害的。有的教師喜歡用大屏幕出示重點句子,或在某些段落著重標出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誦讀。試想,脫離大的語言環境和內容情景的詞句、語段還會有多大魅力?教學中對于重點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至少要以整段文字呈現,且要加強前后內容的聯系,對于關鍵詞語的理解與感悟更是要在師生創設的大的文本背景下、氛圍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其用意也不難理解了。
十、脫離文本
教學中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防止脫離教材任意發揮。例如,一位教師執教《落花生》,在學到父親的話“花生的好處很多……必須挖出來才知道”時,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題為“你更喜歡誰”的辯論。“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針鋒相對,結果“不但對別人有用,而且講體面”的觀點占了上風,“花生精神”遭否定,“花生派”甚是尷尬。整節課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可惜得到的是不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文本的價值內涵把握不準,其實《落花生》一文的本意并沒有否認桃子、石榴的價值,只是贊揚落花生更樸實、更有用,借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踏踏實實,為社會做貢獻。語文教師如果脫離課文這一價值取向,一味追求教學中的“新意”,結果只會誤導學生,人文熏陶更無從談起。
否定“課本中心”是對的,但文本依然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我們要警惕忽視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或過多地進行非語文活動。有的課教師沒有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沒有很好地理解與應用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卻拋開文本任意拓展延伸;有的課學生連課文中的句子還沒有讀熟,課文的內容還沒有很好理解,教師又是補充課外讀物,又是讓學生搜集交流有關的課外知識;有的課,放著好好的課文不讀,整天讓學生看著多媒體資料討論、交流。凡此種種,都是沒有很好地發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長此以往,語文教學的基礎就會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