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與語文學習
以交流為主要手段的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交流之于積累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學生的閱讀和生活體驗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交流能溝通個體偏狹的理解,使語言的積累達到融會貫通。交流所達到的效率永遠是優于個體行為的效率,因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學生花很短的時間(相互交流的時間遠比獨自探索的時間要短)積累到了不同的語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偽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積累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動帶來的彼此認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語言積累以外的另一層妙處了。 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采用課堂討論、辯論會、積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筆記、心得體會)等形式。
5、在運用中積累
語言積累是為了運用,即最終形成讀寫技能。不會運用的積累再多,也只能算個“兩腳書柜”;在運用中形成的積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運用:
①詞匯積累的運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詞匯積累的編排自成體系,第四學段(7-9年級)的教科書在每篇選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積累的詞匯——“讀一讀•寫一寫”,編排意圖不僅僅是正音(讀一讀)、書寫(寫一寫),而更重要的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可讓學生不斷地豐富語言。教師在指導可要求學生“說一說”(選用單個詞語或多個詞語組合口頭造句)、“用一用”(選舉多個詞語進行情景語段寫作),通過這些訓練使文本的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②生活語言的運用。
學生搜集到的生活語言,也要在運用中積累。具體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在寫作中使用生活語言,并在寫作講評中設立語言大眾化、生活化的評價標準,師生共同討論、評點。通過這些訓練使生活的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③優秀詩文的運用。
學生誦讀的優秀詩文也要運用到寫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讓學生多做詩文改寫、續寫之類的練習,使學生充分理解優秀詩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創新;二是在寫作中準確引用、闡發詩文意蘊,在運用中加深對優秀詩文的品味。通過這些訓練使文化沉淀的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總之,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只有“積跬步”——不斷地積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