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六則
這是我最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供大家參考、指點。
(徐師品)
--------------------------------------------------------------------------------
教學反思三:
關于豐富圖形世界教學的個案反思
人們生活的空間存在著大量的圖形,圖形是直觀地讓人們理解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絕妙工具。空間與圖形的學習將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生活的空間,同時,也給他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直覺源泉,這種直覺是增進教學理解力的有效途徑。針對這種要求狀況,怎樣要求自己在課堂中合理設計教材教法,更大限度地引導課堂向著探索與合作學習的方面發展,則成了我們的焦點。就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空間與圖形學習的目標核心來說;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進行幾何體與其互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是空間觀念的重要方面。針對教材,學生要據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觀察生活中的物體開始,通過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大量活動,逐步形成對圖形的認識的目的,將促使我們必須從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入手,使學生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在展開與折疊等教學活動過程中,總結認識點、線、面的一些性質,再通過展開折疊、切截從不同方向看等活動,在平面圖形與立體幾何的轉換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并認識平面圖形的簡單性質。那么針對個案如何豐富教學設計呢,以展開與折疊為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向來做:
一、課件播放制作三棱柱的過程,回顧上節課的作業。并引導:學生總結兩種制作的優劣,讓生觀察進行比較,然后據經驗設計展開圖以回顧知識作鋪墊。同時出示教材“做一做”,并組織學生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想像,從中積累有關圖形的經驗,總結棱柱的特征與分類。并結合實物模型增強想像、理解。即按(1)自主學習;(2)進行組內結合,交流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回答問題;(3)總結棱柱的特征;(4)體會棱柱的一般性,培養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歸納概括能力,并重視學生語言描述,然后引導交流形成規范語言。
二、出示隨堂練習題進行鞏固練習,對學生解答不全面的地方給予幫助。(1)完成隨堂練習;(2)對練習中的問題互相補充,進一步規范語言。
可通過側面展開圖的鄰邊,進一步體會棱柱特征及其性質。
三、出示教材中想一想進行拓展延伸練習,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同時要鼓勵其他同學進行互幫互助,交流自己成功經驗及解決過程。(1)學生據猜想動手驗證;(2)在組內、組間互交流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獲得的經驗;(3)學生通過操作,得以棱柱不同方向、方位的展開圖。并寫出點、線、面間的關系。這里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時空間,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生有成功體驗。
四、引導學生作小結,說收獲,并互相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給學生創造展示表達能力的機會。并鞏固了所學知識。
課前的模型制作讓生從手動中多少會獲得不同程度的自由折疊啟示,從制作作品的展示充分調動了不同的個性想像思維,則就會更有利于教學課堂,因而課堂教學的結果目標的設計尤為重要,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焦點。
(鮑貴月)
--------------------------------------------------------------------------------
教學反思四:
開學伊始,進行一單元議論文教學時,明確了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歸納,概括每篇文章的論點及其提出方式。基于假期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議論文又比較枯燥,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我為《談骨氣》、《想和做》設計了一個對比閱讀的教學方案,設計思路大體如下: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和學法→生速讀兩文(1000字/分鐘)隨手劃出來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不懂之處打上問號→小組內交流討論:每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比較兩文中心論點的提出有何不同→根據討論結果南、北四排分別就兩文列出提綱,小組共同完成一份→提問反饋、質疑問難、我很為自己的設計暗自高興,可學習的過程并非我想像的那樣,一節課只進行了教學內容的1/2,學生對每一步的問題都反應的很慢,課后,我苦苦思索:為什么教學內容不能像設想的那樣順利進行呢?設計一節課的內容結果卻用了兩節課時才完成。從設想的角度看,我覺得自己的課是失敗的。猶如一部好的作品有了一個精美的開頭卻落了蹩腳的結尾一樣,我從各個方面分析這節課不能如愿以償的原因:
首先:沒備好學生。學生假期只是很膚淺地讀了遍課文,對議論文的許多知識的認識還處于模糊、朦朧的狀態,初學速度慢是一定的,而我則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其次,內容設計有點貪多求全,一節課根本解決不了。
再次,學生閱讀速度過慢,拖延了學習的時間,所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是當務之急。
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注定了我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不能像我想的那樣及時完成,找出了原因,我又信心倍增地投入到下面的課堂教學中。
(李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