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五要”
這是課程改革中一位老師執教《飛向月球》后的反思片段。在40分鐘的課堂中,老師讓學生用25分鐘介紹課外搜集的有關月球的資料,學生們爭著說、搶著說,課堂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鬧場面。這種教學情景引發了教師對教學的進一步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有了“激趣”這一“切入點”,反思的方向非常明確。
“切入點”的選取可以不止一個,但無論是關于哪一點的反思都必須放置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進行思考,發現具有研究價值的教學情景與問題。而我們通常看到的反思文本,雖然有反思的“切入點”,但只是對教學中的某些活動或某些方面的表象反思,不能由“一點”深入到教學本質規律的思考,且點與點之間互不聯系,難以構成對教學過程的整體反思。因此,在確定反思切入點時,既要避免“蜻蜓點水”,又要對所確定的多個“切入點”統籌考慮,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對教學進行整體的分析與感悟。
三、要依托一定的教學理論
教學反思需要理論的參與,這些理論可以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觀點,比如關于“對話”、“回歸生活”、“自主合作探究”等論述;可以是某個專家關于課堂教學理論研究的新成果,比如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提出的“生命課堂”理論、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論、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博士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論等等。
在教學反思中借助這些理論,可以使教學反思沖破原有的“認識框架”,避免簡單的“是”與“非”、“好”與“不好”的純效果的評判,從而探討出“隱藏”在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道理、智慧,促進對實踐的理性梳理與提升。
[案例3]
在以前的課堂提問中,如果學生的答案說錯了,我總是立即請出“小雷鋒”。但在這節課中,我并沒有急著請出“小雷鋒”,而是征得這名學生同意后,再請出“小雷鋒”。可是當同學給了他幫助后,他卻意外地沒有直接接受,而是說了聲:“讓我回去再查查。”也許,不經意間,我們會認為學生的這句話很普通、很平常。但在課程改革新理念的觀照下,我卻驚奇地發現:“讓我回去再查查”,不正是我們要培養的學生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意識與行為方式嗎?細細咀嚼“讓我回去再查查”,我不由得提醒自己:不要低估學生,要充分相信他們,要多給點時間讓他們再想想、再查查、再問問、再研究研究,使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這是一位老師教學后的反思片段。由于聯系了課程改革新理念,教師一下子發現了“讓我回去再查查”這個意外細節的價值,發現了這句話中所體現出來的學生學習自主意識和良好的學習品質,從而對教學產生了新的理解,感悟到教學的真諦。
四、要進行必要的分析闡釋
教學反思中的理論不同于一般理論文章中對理論的闡述,它是在吃透理論基礎上的理論運用,有時候表現出來的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但它絕不是反思的“點綴”或“標簽”,它必須與教學活動的分析闡釋結合在一起,揭示出教學活動中隱含的教育真理和實踐智慧,總結出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發揮理論在教學反思中的“點撥”與引領價值。
[案例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現實世界是語文的豐富源泉。課本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生活范例”,給我們學習生活語文提供了一種視角,搭起了一座平臺。教學中把生活和知識關聯起來,使學生明白知識來自生活,生活是對書本知識學習的一種印證、補充、拓展和超越。我在教學中注重將學習應用于生活,滲透于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應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讓學生運用知識積累再現生活情景。由于內容貼近生活,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整個課堂煥發出勃勃的生機,充溢著濃濃的親情、溫情。
這一則反思片段以到位的分析揭示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實證了理論對實踐所產生的效力。反思以《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課程實踐性的論述為依據,從語文學習資源、語文課本與生活的關系等角度,進行了簡要的理論分析。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再對教學活動安排進行了相應的分析闡釋。通過分析闡釋,語文課程的相關理論與課堂教學巧妙地揉合到了一起,沒有生拉硬扯,自然地得出“課堂何以能夠煥發出勃勃生機”的結論,并令人信服。不僅如此,我們認為,通過分析闡釋,“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應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等教學成功的一些關鍵因素“水落而石出”,對反思者進一步明晰教學思路,促進教學智慧的生成,提高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