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五要”
五、要開展對話交流活動
教學反思作為對教學活動的一種主觀化思考,對于不同的教師而言,由于專業興趣和視野的限制,很有可能出現“視域”的分歧。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關注點”,立論的依據不同,認識深淺的不同,對同一教學現象,有時候會發出多種聲音。正是這些不同的聲音,為我們從不同的側面進入教學觀察,認識教學活動提供了多維的視角。
可見,教學反思還需要開展對話交流活動,讓不同的教師參與反思,各抒己見,通過不同的聲音,喚起對教學活動不同層次、不同視角的思考,在不同見解的碰撞與爭鳴中,對教學活動進行“拷問”,從而貼近教學的真實,促進參與者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既不簡單認同,又不固執己見,你來我往,如琢如磨,推動反思的深入。
[案例5]
課后,大家開始自由評課,暢言己見。從不同思想的交鋒中,大致形成了兩種意見。持肯定意見的一方認為這是一堂好的語文課:師生互動有較充分的體現,既有閱讀方法的點撥,又有閱讀材料的語言積累;既有文章內部結構的創新發現,又有向課外的延伸探索。學生有所“得”,教師有所“獲”。雖然容量大而使時間稍顯緊張,但基本無礙。而持反對意見者則認為:教學設計雖然很有特點,但是過于復雜,其實可以化繁為簡,在開頭事例引入時,教師受到了課本的局限,只圍繞“探索的重要性”這一話題設疑,學生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體兩翼”的結構也沒有用彩筆描繪加以突出,由于引入部分花了將近十分鐘,使得后面的高潮起來時,下課的時間已經要到了,令人感到非常遺憾。
經過研討,我感覺要真正互動需要思考三個方面的問題:
(1)互動閱讀中,對學生的充分讀書究竟該如何把握?
(2)互動閱讀中,怎樣既尊重每一個舉手學生的發言權,又不影響教學進程?
(3)互動閱讀中,除“問題教學”之外,教師究竟要做些什么?
……
這是一位老師在集體研討活動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進一步反思的片段。可以看出在同行交流中出現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和意見。這些意見對于執教者進一步發現自己的教學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如果沒有了相互之間充分的對話交流,那么可能一部分人就會陶醉在師生互動的享受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卻因教學過于繁復而深有遺憾,而教者本人也可能無法抓住問題的關鍵并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改進探索。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是教學實踐中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新的教學實踐的開始。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反思,一定能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