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否有效的反思
新課程實施以來,合作學習做為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以大力推廣。實驗教師力求在課堂中通過合作學習這一環節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各抒已見,取長補短,促進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可是,在我們的課堂中,會常見到這樣一幕:當老師要求學生小組學習時,學生們有的東張西望,有的趁機做小動作,有的不讀給別人聽,有的不聽別人讀,各做各的,沒有取到學習效果,只留于形式。原因在哪里?我認為:
首先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不大會合作,甚至沒有合作的意識,F在的家庭中,獨生子女較多,嬌生慣養,我行我素,認為自己做什么都是對的,不愿與人合作;另外,就是個別同學沒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存有私心,怕別人超過自己,只有對自己平時要好的伙伴才肯開綠燈,一起學習。還有的同學,自卑心重,膽子小,不敢與他人合作。因此,讓學生合作學習時,盡量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小伙伴。
第二是學生沒有合作學習的習慣。教師要慢慢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不能操之過急,要讓學生聽清楚學習的要求,再進行合作。
第三是小組長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管是一個大集體,還是一個小組,都需要一個組織者。教師要組織全班學生一起推選組長。組長必須具有多方面的素質:①學習要優秀,責任心要強。②要能管住自己,有助人為樂的精神。③要善于傾聽自己小組成員的發言,聽取其他組成員的意見。④要懂得怎樣組織自己小組成員進行學習,鼓勵學困生多發言。⑤要控制好自己小組的吵鬧現象,對不積極參與的同學找其原因,匯報給老師。⑥要有對自己小組成員評價、總結的能力。
最后是沒有做到公平評價。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善于觀察,對合作較好的小組、組織能力較強的組長、積極參與學習的成員都要及時評價,哪怕只是一個拇指的表示,都會給學生帶來驚喜、帶來信心、帶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