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貝殼》教學反思
都處于找的角色中,他們始終以主人翁的姿態。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讀讀課文、想想貝殼、找找理由。二、以讀為本,在朗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代替
學生的閱讀實踐。因而,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給學生朗讀、探究。如: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準備好貝殼給它們起上相關的名字。想取一個合適的名字,那就得讀書,而且還要認真地讀,得讀出文中是如何給貝殼起名字的。這樣無須教師多余的講解,學生就自然地在朗讀中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體會、感悟中。而后,又讓他們談談給貝殼取了怎樣的名字?為什么要這樣取呢?當學生匯報了自己滿意的名字后,為了“自圓其說”必須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個合適的理由。此時,他們又進入了朗讀、體會的過程。因為只有再讀書,從書中找句子、找詞語,并讀讀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語言表達出來。少了教師繁瑣的講解,學生卻學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樂而不為呢?
三、挖掘訓練點,發展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
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边@段話足矣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就能點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促其展開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