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孩子唯一缺的就是朋友
城市孩子缺少玩伴的現象,顯然并非個例。今年初,天津市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456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至少六成孩子平時缺少玩伴。當“80后”在哼唱中回味“找朋友”的快樂與溫馨,感慨著歲月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遷;同樣的歌詞,同樣的曲調,卻很難再引起孩子們強烈的心靈共振。什么都不缺的“獨苗苗”,唯一缺的就是朋友,這也正成為困擾他們的“成長的煩惱”。
要破解兒童“找朋友”困境,首先需要從成人世界的社會互動入手。貴陽市小河區一社區數十位業主通過qq群“拼飯”,彼此熟絡了,孩子們也玩在了一起。其次,社區組織要加強公共服務,為孩子們提供公共空間,搭建人際交往平臺。此外,家長們要注重豐盈孩子的精神世界,鼓勵、支持他們“找朋友”。
隨著兒童權益保障的不斷進步,公眾更多地把關注的眼光停留在“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論是小升初搶拼,還是小胖墩現象,抑或是學業“減負”,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越來越受尊重,兒童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受重視。只不過,人們通常過于關注物質生活和知識學習,卻忽視了對他們精神生活和心理世界的引導和幫助。
另外,作為未成年人,兒童的朋友圈往往打上厚重的成人印記。大人們之間的社會互動缺失,自然會影響到孩子之間的人際交往。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社會流動日益頻繁的今天,商品房的“推波助瀾”,讓即使住在同一個小區,許多人依然是“熟悉的陌生人”。有形的“壁壘”是一扇扇緊閉的大門,無形的“藩籬” 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世態人心。于是,兒童的玩伴就變得十分有限,父母之間要么是有血緣關系的親戚,要么就是工作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