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投意合” ------新課程新理念創造課堂教學新氣象
余杭區課改論文評比語文 學 科 |
------新課程新理念創造課堂教學新氣象
勾莊中學 汪樹芳
關鍵詞:課堂教學情感 情感投入要點 語文情感教育方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 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還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課堂教學教師的情感是教學藝術范疇的重要內容,探討這個問題,對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語文課堂教學教師的情感
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的情感是有別于一般情感的高尚職業情感。一方面,它必須附著于它所認識改造的對象——學生,另一方面,它必須依傍于教學材料美的形式和內容。其情感投入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引自語文教學大綱)。
教師通過教材發放的情感將沉淀為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美好情感。
二、 教師情感投入的要點
我們可以毫不夸飾地說,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就是教學的生命。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時準確地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調,并善于把作家(通過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滲入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才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吸引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享受中積極熱情地投入學習。
1)提高道德認識,形成高尚情感
良好的情感品質必然注入道德的力量。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成功地進行情感教育,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建立起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
2)挖掘情感因素,制定情感目標
語文教學具有進行情感教育的“先天性”優勢,它主要體現在課文本身。我們在備課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依據其情感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標。
綜觀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確系文質兼美,形神俱佳,貯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誼,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憤慨、天地動容的悲壯、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這里有開懷的笑、號啕的哭、會心的喜悅、無名的煩愁……所有這一切,構成了課文多姿多彩的主題。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首先要認準作者在作品中的這種特定情感取向。
3)把握情感結構,自然引發情感
無論哪一篇文章,我們均可無一例外地分析出其情感結構。情感結構不同于思路。思路從作品中外顯,情感在作品中內隱,二者相輔相成,使文章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反映了作者創作時的整體心理結構。以《故鄉》為例,作者行文的思路是十分明確的,即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這種思路是文章的外顯結構,而內隱的情感結構與自相比則深刻得多了。文章的開頭用沉重的筆觸描繪出舊中國農村的破敗景象,意在烘托“我”的“悲涼”心境。這種悲涼心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故鄉的“變”。記憶中的故鄉,色彩明麗,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中的故鄉,蒼黃蕭索,“沒有一些活氣”。記憶中故鄉的人是那樣的美好,而今卻一個個“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這一切反差,使“我”情不自禁地產生心理的“悲哀”。文章的結尾展開聯想,由“海邊碧綠的沙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的“金黃的圓月”,而想到人間的“路”,正是為了表現“我”對社會未來的“希望”。悲涼——悲哀——希望,則是文章中所表現的作者當時的情感結構。
4)加強意志鍛煉,調節控制情感
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情感總是受到個人心理和外界誘因(教材、學生和教學環境)的影響。為了有效地進行情感教育,教師應加強意志鍛煉,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教師的情感應隨作者感情的波動而波動,決不能離開作品的情感基調。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只有形成理性指導之下的穩定的審美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語文教學的情感節奏,使學生的審美情感趨向穩定。教師要獲得調控情感的能力,必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意志與毅力。
三、 語文情感教育的方法
認知與情感同屬學習的心理過程,所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學生對語文形式美的情感體驗,還是對語文內容美的情感體驗,都以語文認知水平為條件。所以,我們可以在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同時,升華其情感體驗,使其通過課堂教學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1)導入 情境
好的作品都有其優美的藝術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藝術境界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不僅詩詞中有,其他文學作品中也有。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筆者在上《長江之歌》一課時開頭說道:“這篇課文是一首歌頌偉大祖國的贊歌。祖國,一提起這神圣的字眼,崇敬、熱愛、自豪的感情就會充盈胸際,奔騰欲出。我們偉大的祖國有幾千年的古老文明,有遼闊的土地,有無數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還有以勤勞勇敢著稱的各族人民。每當提起這些,心中就會激起熱愛祖國的感情。”學生為老師的動情言語所吸引感染了。可見,在教學時,我們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必然使之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從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
2)披文入情
披文入情就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波動。作為觀念形態的作品,無不是客觀外界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作者某個時期的特定心境可能與當時所感受的外物同形同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即形象地通過外物的情感(“花濺淚”、“鳥驚心”)表達出作者憂國傷時的情感。“披文入情”的過程,就是尋找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這種同形同構關系的過程,這是人們讀文章的首要一步。為使學生“入情”,教師首先要注意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逐步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其情感結構關系,盡快使學生和作者的情感吻合起來。比如《白楊禮贊》一文,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線索。作者通過描寫白楊樹生長環境不平凡、外部形態不平凡、內在氣質不平凡,熱情地贊美了這一“樹中的偉丈夫”。然而,作者寫景畫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禮贊”白楊的根本處。白楊的象征意義在“形”里只是若隱若現,須靠想象才能補足。而在寫“神”時,作者一反暗寓之辭,在議論和抒情中,直陳白楊的象征意義,使白楊形神必現。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不平凡”這個綱,開頭作了鋪墊,又輔之以巧妙的過渡和自然的呼應,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線索清晰,層次井然,作者對廣大軍民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精神的贊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披文入情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讀文的過程中來了解作者的這種情感思路。
3)通情入境
通情入境即在“披文入情”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和作者的感情溝通起來,并進入作者所創造的美妙境界之中,仔細體會其精妙獨到之處。《沁園春*長沙》里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湘江秋色,《海燕》中海燕在烏云壓著的大海上搏擊風浪的雄姿,《岳陽樓記》中“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洞庭湖光山色,《果樹園》中喧噪的鳥雀、亂闖的甲蟲、濃密的樹葉、累累的碩果……這樣的藝術境界在學生的心中能不產生愉悅的審美情感嗎?當我們吟誦《周總理,你在哪里》這樣感人肺腑的詩篇,閱讀《最后一課》這樣揪心發聵的小說,品味《背影》這樣真切動人的散文,進入《白毛女》那種貧寒凄涼的場景,怎會不涌起情感奔放的波濤?要讓學生“通情入境”,還要指導學生進入角色:或朗讀吟誦,或以問題激之,活和作者對話,或假設就是作者或是課文中的人物等。
4)出文悟道
出文悟道就是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披文入情”、“通情入境”的情感體驗,深刻體會作品中所蘊涵的哲理,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劉大槐在《論文偶記》中說:“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作品中的“道”一般是蘊涵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詩情畫意之中的。作者往往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說明深刻的道理和主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出文悟道”,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徑。比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對那位“一闊就邊臉”,最終倒臺的石像的刻畫,旨在說明在社會生活中那種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英雄”最終必然要倒臺的道理。《愛蓮說》中對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贊頌即作者那種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的自陳,也是對趨炎附勢、追求富貴 世風的婉曲批判。《岳陽樓記》文中闡述的哲理,是題旨所在,但它是通過寫景抒情表達出來的。作者變替樓作“記”為由樓發論,從洞庭一湖擴展到天下國家,從狹隘情感提高到“先憂后樂”,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教師指導學生“出文悟道”,就是要使學生通過閱讀,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領悟出深刻的道理。
5)言語激情
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無論是講析課文還是朗讀課文,都必須飽含情感。情感越豐富,語言的感染力就越強,情感教育的效果就越好。筆者在教《古詩八首》時是這樣激發情感的:“詩歌,就像種子一樣,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好的詩歌出土以后,它的芳香就會和民族精神相融合,長久地滋潤大地,永恒地浸潤人們的心田。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八首古詩,有的距今900年,有的距今已1500年。盡管歲月流逝,但是只要我們細細地誦讀、咀嚼,仍然可以聞到其中沁人心脾的芳香。”短短幾句話,迅速撥動了學生心靈的琴弦,激起了他們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6)動作傳情
動作傳情就是一巧用態勢語來傳達教師的情感。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一蹙一展,都能表現豐富的情感,這種表情達意的作用有時是口語所不能取代的。美國傳播學家雷蒙德*羅斯曾說:“你是否認識到,你所傳播的信息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是語言。當你面對面地同某個人講話時,他可以從你的言語之外的其他形式中接受到百分之六十五的信息——如你的音調、手勢,甚至你的站立姿勢和衣著打扮。”當教師慈祥的目光關切地注視著答問遲疑不決的學生時,當教師看到學生調皮而輕輕地搖頭時,當教師用熱烈的掌聲贊揚學生的獨到見解時,學生會從中得到多少溫馨、鼓舞和喜悅呵!
7)以情喚情
語文課堂上,學生思想不集中,低聲講話或玩小動作,這是在所難免的。以情喚情是化消極情感為積極情感的有效教學手段。譬如,當課文基調清新爽朗時,教師必須以愉悅歡快的心情去引導學生;當課文的基調哀愁悱惻時,教師必須以沉郁沉郁凄涼的心情感染學生。教師既要準確地再現課文的情感基調,喚起學生的情感,又要善于用技巧性的語言消化學生的不良行為,表現出對學生的深厚的愛意。只有當教師將情感的種子移植到他們心田的時候,才會使他們的情感顯示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8)創境冶情
既然情感是客觀事物在人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那么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出一定的環境,通過氛圍的渲染,情境的體驗,來實現師生心靈的溝通,陶冶學生的情感。成功的情境創設,需要調動各種手段來實現。最主要的手段是創設語言情境。教師不但要善于選用感情色彩鮮明的詞句,還要能使尋常的詞句浸透感情的色彩。比如教師上課對學生說話,不用“你們”,而用“我們”;在叫學生回答問題后及時說“請坐下”,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其次,是創設高雅的課堂環境。教室的布置要整潔美觀,自然得體。在優雅的教學環境中上課,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第三,是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形象的直觀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受到情感的熏陶。此外,還可以發揮體驗的妙用,讓學生把自己“擺”進去,親臨其境地感受體驗課文的內容。比如筆者在教《核舟記》時,要學生用紙疊一個“長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船的模型,然后請同學們在這“微型船”上畫五個人,八扇窗。學生當然畫不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學生體會到,連在紙上畫都難,何況核舟還是用刀雕刻的呢?學生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技藝的精湛所折服,思想也便自然地融進文章的情境之中了。
參考文獻:
1、 韋志成著:《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2、 湛蓊才著:《課堂教學藝術》,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3、 周建設著:《教學語言藝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4、 王世堪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