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三步走”
轉眼之間,我縣進入課改已經三年。作為一線教師,我親歷了從通識培訓到實踐操作以及反思總結的整個過程,同時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無時不在用新課改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始終也沒有停止過對新課改的探索,實踐。
教育部一位領導說,此次課改,成也師,敗也師。可見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調整教師的角色和行為,倡導師生共建課程文化,是多么的重要,這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顯得尤為重要。本人就如何提高學生口語能力,進行了一些嘗試,以下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和大家一起探討。
七年級新生一入校,就明確提出努力方向和長遠目標,進行口頭作文訓練,每節課前3—5分鐘口語訓練,分三步走。
第一步:朗讀訓練。
從七年級第一學期開始按學號順序,每節課由二位同學站到講臺上朗讀課文,基本要求:自選內容,時間1分鐘,態度大方、姿勢端正,眼看聽眾(目光注視至倒數第二排同學的臉,可使全班同學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撓腮。聲音宏亮,口齒清楚,語速適中,語調要有起伏頓挫。采取評比打分的辦法,先由教師示范評議一兩次,以后均由學生評議、打分,教師總結后將分數記入記分冊作文成績欄。經過一學期的嚴格訓練,學生在口頭表達的基本素質上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第二步:基本要求訓練。從七年級第二學期開始按學號順序由一位同學作口頭作文訓練,基本要求:態度大方、姿勢端正,眼看聽眾(目光注視至倒數第二排同學的臉,可使全班同學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撓腮。聲音宏亮,口齒清楚,語速適中,語調要有起伏頓挫。在內容要求上相對較松,講清一件事即可。在素質訓練的基礎上,從八年級第一學期開始,從口頭作文的內容、質量方面作重點訓練。具體要求是說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的景和物。
要求①文體特點突出,主題鮮明,觀點正確;②層次清楚,首尾照應;③用詞準確恰當;④學習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各種描寫方法;⑤對所講事件作適當評論。在第一步素質訓練的基礎上,新的要求一項不足扣一分。這一階段,已經過良好的素質訓練的學生,主要精力就轉向口頭作文的內容。由于受這個年齡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初中生很注意自己在同學中的“形象”,不愿在眾目睽睽之下“露怯”。因此,他們對周圍的人、事、景、物注意觀察、分析;主動閱讀優秀范文,從中學習觀察、命題、選材、構思、布局謀篇的各種方法,還要力求新鮮、獨特。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視野日漸開闊,選材日漸豐富,分析、評論也越來越深刻。他們說學習的苦與樂,傾訴父母的艱辛,對樁樁件件震撼了自己心靈的社會現象談感想;進而談環境污染,談限制人口發展,談“我們呼喚和平”我再及時提醒大家注意口語與書面語的異同,使他們在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高書面作文的水平,使“說”與寫的訓練結合起來。
第三步:九年級,要求由自擬題目、自選體裁內容改為抽簽。預備鈴一打即上臺抽一條由教師和同學擬好的題目,略作思考后即席作文。(這個要求在八年級學期末即明確提出,使學生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這樣,思考時間短、發言時間有限制,七年級、八年級訓練的各項要求不變,口頭作文的難度明顯提高。我又注意命題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并按月提高作文題目的要求,使學生既有新鮮感又有神秘感,帶點緊張與不安,而后又獲得成功的喜悅。一開始難度較大,準備時間可稍長,但不超過三分鐘,發言時間可稍短,但不少于兩分鐘。起初學生略感困難,很快也就適應了,而且思維更加敏捷,語言更加凝煉,態度也更加自然,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訓練。
通過自己的實踐,這種口語訓練模式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利用每節課前幾分鐘時間,在沒有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達到了強化口語訓練的目的,突破了農村語文教學的瓶頸,是一種效率與效果俱佳的口語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