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努力創新(語文假期作業 的現狀分析與設計)
突破傳統,努力創新
——語文假期作業 的現狀分析與設計
陳耀武
摘要:很多家長都希望,教師能將假期作業 設計得有創意、更符合學生心理特點、更有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得到學習。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給學生設計與布置一個有價值的作業 ,尤為關鍵。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新課程標準還進一步要求我們,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在平時的學校課堂教學中得以落實,而且在假期作業 的設計和布置上也要得到很好的體現。為此,我們有必要探索一種針對學生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來體現這一原則,讓學生練好基本功,少走誤區;讓學生在假期短短的時間里,通過實踐較好地完成作業 。
關鍵詞: 假期作業 設計 創意 樂學
偶爾看到一個話題:談談假期你會給學生布置什么樣的語文作業 ?這引起了我這個身為語文老師的興趣。如何利用好假期,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自我發展空間,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
很多家長都希望,教師若能將假期作業 設計得更有創意、更有趣、更符合學生心理特點,那么學生便能在快樂中得到學習,得到提高。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給學生設計與布置一個有價值的作業 ,尤為關鍵。在以往的作業 布置中,我們往往進入一種誤區:要么粗放經營、大而無當、漫無邊際,使學生無處下手,收效甚微;要么細而又細,重在書面作業 ,讓學生做大量的語文練習題和寫幾篇脫離生活實際的作文,請先看某中學的初三學生的寒假作業 清單:語文要翻譯20篇文言文、背誦20首古詩、抄寫40個成語、一篇作文、一篇社會實踐報告;(另外還有數學卷子;英語試卷;自然練習;政治時事試卷等)。看到這樣的一份清單,相信沒有一個成年人不感到憂心如焚,而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現狀,是孩子們不得不挑起的沉重負擔。
一位中學二年級的學生說出了自己的煩惱,“每天都要做和在學校時一樣多的作業 ,好無聊的假期。”因為他從放寒假開始就沒有痛快過,因為擔心老師給自己布置的“超多作業 ”做不完。老師給他布置的語文作業 是:抄寫生字15篇,寫5篇以上春節見聞,(其他作業 不計在內。)
根據本人多年觀察了解發現,學生的語文假期作業 大都千篇一律,都要做一本印刷精美的假期作業 (像書那樣的),都要寫生字,有的還要背誦唐詩、宋詞多少首等。而這些作業 多是課內內容的翻版,和學生們平時的作業 沒有什么不同。
為學生減負已經喊了好幾年,但中小學生的負擔不僅未見減輕,相反有日漸加重并且走向隱蔽化的趨勢(雖然明文規定不準節假日補課,但并沒有說不準在節假日布置作業 呀)。以上這些語文假期作業 不但顯得多而濫,使學生疲于應付,而且枯燥乏味,是一種單一而傳統的作法。
對于這樣的情況,學生的做法又是怎樣的呢?
1、在每年假期即將結束的幾天里,許多學生面對即將交出的作業 ,開始了“先苦后甜”或“先甜后苦”的日子——作業 完成的狂玩,未完成的“猛補”,缺乏科學作息,弄得身心疲憊。筆者對某初級中學一個班級完成寒假語文作業 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按每天計劃完成的占16%,春節前突擊完成的占32%,而節后“臨時抱佛腳”的竟占到52%。
2、分頭做假期作業 ,然后聚在一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這就是目下流行的“克隆”作業 。根據有的學生反映,他們班上的同學對付假期作業 體現出“團隊協作精神”‘選出做得快的學生每人包一門。假期沒放幾天做好的假期作業 便已“出爐”,隨后再在同學問傳抄,輕輕松松就能搞掂寒假作業 。其實,中學生幾天內做完假期作業 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些學生現在過得優哉游哉,臨到開學便借同學作業 完全“克隆”。 有的甚至化錢請人抄作業 。或者動用數碼相機幫忙“畫瓢”,(即先借來同學已經做好的作業 ,用數碼相機,對著作業 本一頓“卡喳、卡喳”,所有的答案就到了手,自己回家只要依葫蘆畫瓢就行了)。
試問:這樣完成的作業 豈不雷同?這些同學這樣完成假期作業 ,已經完全違背了假期作業 的初衷,不但達不到溫故知新、拾漏補缺的作用,反而讓學生養成了偷懶、抄襲的壞習慣,實在不可取。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試用,使我們真正感受到語文課程面臨新的挑戰,也使我們明確了語文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需要的根本宗旨,它向我們明確指出:語文學習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活動,是人生存與發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新課程標準還進一步要求我們,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在平時的學校課堂教學中得以落實,而且在假期作業 的設計和布置上也要得到很好的體現。即就是設計出一個能體現 “大語文”觀念的,能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能培養學生個性的,能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的方案。為此,我們有必要探索一種針對學生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來體現這一原則,讓學生練好基本功,少走誤區;讓學生在假期短短的時間里,通過實踐較好地完成作業 。
因此,我們在布置語文假期作業 的時候應該注重實效。不妨多出些主觀性較強的題目,比如我在假期里擬訂出的語文作業 (我姑且稱之為 “五個一”工程):
1、 練一本好字(要求把練字和識記結合起來,所練內容在老師規定的范圍內,每天至少寫16K大小的一頁)。中國人應當寫好中國字,天經地義。但是,初中的寫字訓練和測評往往走過場,大多數學習的鋼筆字(硬筆字)不能令人滿意,少數人的字簡直是螃蟹亂爬、視覺污染。字是人的第二形象,可以反映人的品性態度的一個側面,給人以深刻印象;好字是獲得好感也是獲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豈能輕忽?練字其更大的意義在于練習寫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自身修養的過程。
2、讀一本名著(寫一篇書評,作品為新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里規定的中學生必讀書目)。初中的語文學習,需要較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高的閱讀能力。因此,應當利用假期多讀書、讀好書。在假期中可以選讀幾本國家教育部推薦的中外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等。與初中語文學習直接相關的國家教育部推薦背誦的初中古詩文,更應該認真閱讀、背誦,積累文學常識、名言名句,提高古詩文閱讀和鑒賞能力。此外,還可以選讀一些文學性、思想性俱佳的散文、隨筆,以及科普作品。《十萬個為什么》有空也應翻讀,不僅有利于增長科學知識,有利于提高科普作品的閱讀能力。
3、觀看一部優秀的影視劇(一臺好的文藝節目也行,并寫出觀后感)。實施新課程后,所選的語文課中,有些可以通過課堂表演能更好的體會其中的內涵,通過觀看優秀的影視劇能夠促使學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提高。
4、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郊游、夏(冬)令營、社會調查,并寫出見聞心得)。學生通過假期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或社會調查,可以讓他們明白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懂得珍惜現有的幸福生活,努力讀好書,將來可以回報社會。
5、記一則有關文字(文學或文化)的小常識、小故事。如一個字的來龍去脈、古文學的發展史、古代官職稱謂等等。學生通過這一活動可以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這樣“聽”、“說”、“讀”、“寫”、“做”,環環相扣,相互補充。如積小流以成江河,每日積一項為一滴水,而這五項就是一條小溪,匯成假期這條河。積少成多,收到好的效果。當然在運用中可以靈活掌握:學生在基本要求完成的情況下,可以多做,可以少做,不可求全責備,不可急于求成。
對學生的假期讀書活動安排,更要注意精心設計,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明確閱讀要求,強化學生閱讀積累的目的性,這樣既體現個性化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又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意識。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種做法,相信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全國的推行和深入,會有更多的好辦法,讓學生會學、樂學、活學,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發揮自己的個性和主觀能動性,取得好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 王德俊、王格奇編著:《語文新課程教學設計》,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 伊道恩主編:《中學語文教學建模》,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
[3] 王世堪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4] 林憲生編著:《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開明出版社,2003年4月版
突破傳統,努力創新(語文假期作業 的現狀分析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