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數字的妙用
 作者:任衛東  出處:宜興市芳莊小學
   在古詩中,詩人為表達的需要,往往要運用一些數字,在小語教材及新大綱推薦學習的幾十首古詩中,運用數字的詩句比比皆是,它們在描寫美景及表達詩人的情感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巧妙的作用。在教學時重視這些數字的分析,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數字在古詩中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運用數字可使詩歌對仗工整,富有韻律美,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千山”與“萬徑”相對,讀來瑯瑯上口,節律優美。又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中“兩”與“一”相對,顯示了詩的整齊美。
    2. 運用數字進行對比。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中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千里”是一個虛數,形容白帝城與江陵相距遙遠。而一日是實指,寫出了行舟時間之短,詩歌通過“千里”與“一日”這一虛一實的懸殊對比,我們體會到了輕舟之快,詩人之樂。 
    3. 運用數字進行夸張。古詩中的數字往往并非實指,而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巧妙的夸張的工具。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三千尺”肯定非實指,而通過它,我們領略到了廬山山勢險峻,高大雄偉,瀑布水流飛馳,一瀉千里的壯觀場面,也體會到李白詩歌積極浪漫主義的風格。又如他寫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也運用了夸張,它為“緣愁似個長”一句打下一個很好的鋪墊,使人讀后,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愁思如“一江春水”綿綿不絕。
    4. 運用數字表示比喻。如李白的《贈汪倫》一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中以千尺之水深來比喻詩人與汪倫之間的情深,并用“不及”一詞巧妙連接,成為不同程度的比喻。喻中有比,情比水深,寫出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另外,有的古詩中的數字還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更上一層樓”一句,一”字自然而然使人產生一種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總之,上述詩歌中的數字都運用得十分貼切、自然,言簡意賅,情趣盎然,顯示了古詩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