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詩三步走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選編了一定數量的古詩。這些詩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語言、強烈的感情色彩,表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體現了藝術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較快地學習古詩,體會出詩中的美呢?第一步、解詩題,知背景。
所謂“解詩題,知背景”,就是初學一首古詩,首先須從題目入手,了解詩人的概況,以及寫這首詩的背景,從而懂得題目意思。如學習《送杜少府之蜀州》這首詩,首先理解詩題:送,送別;少府,官名;之,往、去;任,上任;蜀州,蜀地。連在一起,題目的意思就是:送杜少府到蜀州去上任。然后,要了解一下這首詩的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郁郁不得志,頗多感傷。只有從16歲到21歲,是他一生中較為得意的一段時光。這首詩就作于這個時期。這時,王勃正在長安,他的朋友杜少府要西去四川為官。他們當時同為官宦得意,又不忍分離,因而寫了這首詩送別。了解了這一背景,也就為讀懂全詩奠定了基調。
第二步、抓字眼,明詩意。
所謂“抓字眼,明詩意”,就是要抓住重點字詞,利用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些字詞,再聯系前后詩句,弄清全詩的大意。還以《送杜少府之蜀州》為例,讀這首詩時,首先要弄懂下列字詞的意思:城闕、輔、三秦、五津、意、宦游、比鄰、無為、沾巾。理解了字詞,再逐句閱讀、理解,認真思考,試說一下詩的大意,這首詩也就基本上讀懂了。這首詩開頭一句點明送別的地點,第二句指出朋友即將赴任的地點,同時通過“風煙”二字描寫從長安遙望蜀川的景象,流露出對友人遠行的惜別之情。接著三、四句進一步寫送別的心情,點出這種離愁產生的原因在于彼此有著“同是宦游人”萍蹤無定的共同遭遇,使對方追懷往事,深切體會到在宦游中得一知己的快慰,從而減輕孤身遠去的寂寞之感。自慰又慰人,言淺意深。五、六句語意一轉,從另一角度去申述自己對離別的看法,大有憑空挺起之勢。我們既是知心朋友,那么,今后即使遠隔天邊也好象住在近鄰一樣,我們絕不會因為行跡相隔而使彼此的感情淡薄。有了這種思想境界,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最后兩句:不要在送別的路口,像那些重兒女私情的人一樣悲傷、流淚。
第三步、想意境,悟詩情。
所謂“想意境,悟詩情”,就是反復吟誦此詩,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領悟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欣賞詩歌的美。如讀《送杜少府之蜀州》這首詩時,就要聯想出詩人的送別場面,想象出詩人送別的獨特意境,從而領悟到,這首詩沒有一般送別詩的傷感情調,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摯友誼和曠達胸襟,讀之使人產生一種清新剛健之感。這首詩,開頭兩句壯闊精整,三四兩句不在對仗上求工,而是采用了一意貫穿的流水對,五六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可作一句讀,最后兩句以婉轉之筆作收。全詩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在感情抒寫上,樸素自然,真實感人,毫無雕飾,是發自作者心底的音響。
在學習上述方法學習古詩的同時,還必須反復地有感情地吟讀,達到熟讀成誦。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會詩的意境,領悟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