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gòu)建新課程下的閱讀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的公布,課程改革實驗的推行,把我們帶進了教學改革的新時期。如何進行閱讀教學的改革,如何真正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如何凸現(xiàn)閱讀教學的個性美,如何構(gòu)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如何處理好傳統(tǒng)和改革的關系等等,一系列問題亟待我們進行深入的探索。一、對當前閱讀教學的反思
以習得一種語言為學習目標的閱讀教學,還擔負著構(gòu)筑學生“精神家園”、重塑學生“個體人格”、凈化學生“靈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深刻地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
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庇纱丝梢婇喿x教學絕不能僅僅著眼于書面文字,而是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全面的審視和把握作品的顯性意義和直觀圖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然而,反思當前的閱讀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不少的問題:
1、學生讀書、感悟少,教師提問、分析多。在教學過程 中,大部分教師把本應該是個性化、情感化、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演繹成單純的內(nèi)容分析,重理性輕感性,重認知輕情感,重學得輕習得。
2、學生自主探究少,教師牽引灌輸多。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也在積極的回答老師的提問,課堂氣氛非;钴S。但細想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種表面的熱鬧下卻有不少弊端:真正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只是少數(shù)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正動起來,教師也并沒有真正重視學生的個人體驗與理解,往往是通過自己預先設計好的一連串追問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實際上仍是以自己預先設定好的答案為最終教學目標 ,并以此鎖定學生的思考。這其實仍是一種填鴨式的機械被動的學習。
3、學生缺乏興趣,教師忽略培養(yǎng)。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沒有主動閱讀的興趣,也沒有正確的閱讀態(tài)度和方法,教師也只注重強調(diào):“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焙鲆暳嗽诮虒W過程 中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讀書的方法。
4、閱讀訓練不全面。一般教師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只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精讀,而不太注重略讀和瀏覽的訓練;只強調(diào)學生的背誦,而忽略了朗讀和默讀習慣的培養(yǎng)。其實,略讀和瀏覽是新課標要求完成的重要教學目標 ,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雞肋”;朗讀和默讀又是習得語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
5、教學過程 和教學方法僵化。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缺少必要的變化,少有新意,教學程式化、模式化比較突出,教學常常局限于課本,閱讀途徑比較封閉,割裂了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大千世界的聯(lián)系。如此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閱讀的興趣,最終就逃脫不了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結(jié)局。
二、對新課標下閱讀教學的構(gòu)想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在理念上有了較大的變化,F(xiàn)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也應該這樣理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構(gòu)建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教師必須先確立以現(xiàn)代對話理論作為基礎的新的閱讀理念,也只有在這一閱讀理念的指導下才能構(gòu)建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
激發(fā)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是構(gòu)成閱讀品質(zhì)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的具體表現(xiàn),是養(yǎng)成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的前提條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只有具備了廣泛的閱讀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才會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不斷擴大自己的閱讀面,增加自己的閱讀量。由此可知,閱讀興趣能促使閱讀能力的形成和閱讀水平的提升,換言之,興趣是閱讀的首要條件。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如文學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歷史文化等諸類讀物,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其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其次,要進行多樣化朗讀,如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比賽朗讀等等。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閱讀審美的享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再次,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看待每位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閱讀成功的樂趣,從而促使每個學生都養(yǎng)成閱讀的興趣。
加強朗讀教學
在閱讀的過程以及閱讀的方法上,《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要加強朗讀,而且將其貫穿于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 之中:
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學段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三學段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四學段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閱讀必須要朗讀,這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要“正確、流利、有感情”!罢_、流利、有感情”這三個要求,是不能相互分割的,是不能分開來要求的,而是要以一貫之,全面落實。
因此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述,不聞學生瑯瑯書聲的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
朗讀其實是一種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但很多教師對它的意義的認識是不夠的。朗讀是運用有聲語言進行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閱讀活動。其特點在于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言語,從而增強讀物對讀者的感染力量。朗讀文學作品,還要對作品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從聽覺方面賦予作品以新的藝術(shù)感染力量。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把讀物中的文字比作一爐煤球,,朗讀則是讓煤球燃燒起來,放出能量。這是在說,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去體會。閱讀教學,指望學生去抄寫、背誦老師概括出來的作品“意義”是沒有意義的。
注重略讀和瀏覽
閱讀方法是朗讀、默讀、精讀、略讀和瀏覽等方法的整合。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一直都強調(diào)精讀,也比較注意朗讀和默讀,但往往忽略了略讀和瀏覽。
“略讀”和“瀏覽”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讀。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讀是側(cè)重于主要內(nèi)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瀏覽是側(cè)重從閱讀材料中查找所需要的內(nèi)容或關鍵信息。它們的優(yōu)勢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發(fā)揮自覺思維的作用。
從《語文課程標準》對略讀、瀏覽的敘述來看,是把它們作為閱讀教學的目標來定位的。《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 中分別提出了學習略讀和瀏覽的要求,在第四學段則要求熟練運用略讀和瀏覽。課標要求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略讀、瀏覽到初中階段要達到熟練運用,這就顯示了略讀和瀏覽在語文課程中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也可說略讀和瀏覽是閱讀教學必須完成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注重略讀和瀏覽。
另外,九年中學生在課外要完成400萬字的閱讀總量,以及課標提出的要培養(yǎng)學生日常讀書看報的習慣,也都必須借助于略讀和瀏覽。
既然《語文課程標準》把略讀和瀏覽定位為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教師就要在課堂的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進行略讀和瀏覽的培養(yǎng),并讓學生在課內(nèi)外進行實踐,尤其是要在課外閱讀中運用略讀和瀏覽。
以“引導”為課堂教學手段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的任務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引導”實際上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的課堂學習大致分為:學習的開始、學習的深入和學習的結(jié)束。
在學習開始階段,教師應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nèi)容。具體方法是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教師提出一定的思考問題。學生朗讀課文,是為了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是為理解文本打好基礎。教師提供思考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的感知具有目的性、方向性,避免盲目性。
在深入學習時,教師應多“引導”,少“灌輸”。教師要讓學生再認真閱讀一下課文,找出教師所列的思考題的答案,同時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或?qū)ξ谋镜馁|(zhì)疑。然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與提示、點撥、指導。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提出重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
在進行學習總結(jié)時,教師應成為教學的主體。首先要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講解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以最終完成教學目標 。再就是要強化知識的重點,要揭示出知識內(nèi)在的規(guī)律。
實施對話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边@實質(zhì)上是強調(diào)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教師絕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閱讀教學中包含著三個層面的對話關系: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這樣的多重對話,并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以學生個體為主體與文本直接對話為中心的關系,其他的對話都只是為了給學生的個體閱讀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不應成為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它們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閱讀。
語文課程的閱讀教學,是學生直接接觸古今中外大量優(yōu)秀范文的好時機。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是學生帶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講解給學生聽,也不應該是教師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問題來步步緊逼的向?qū)W生追問,最終仍是讓學生被動的認同教師對文本的理解。總之,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與課本直接對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過程,要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和“被追問”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
培養(yǎng)學生閱讀品質(zhì)
閱讀品質(zhì)是指閱讀行為、閱讀作風上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認識等的本質(zhì),它包括閱讀的習慣、閱讀的價值觀、閱讀的感受和體驗等方面,是閱讀的重要構(gòu)成因素。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因此,要強調(diào)學生閱讀的自主性、獨立性,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個性體驗,積極促使學生閱讀品質(zhì)的養(yǎng)成。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完成閱讀目標的根本保證。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引導學生從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嚴格按照良好閱讀習慣的要求,循序漸進,不放松任何細節(jié),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本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本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不是閱讀教學的附加任務,而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的!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作品思想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要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時的正確價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輸,只能是根據(jù)語文課程的本質(zhì)特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形成對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
再就是要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這是新課標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探究學習的根本途徑。我們要鼓勵學生對文本有自己獨特的反映和感受,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中喜歡的內(nèi)容作出個性化的反應,對文本的內(nèi)容、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疑問和評價。
突出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diào)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在課程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然后又在各學段目標中再分別加以具體化。
為了體現(xiàn)這一理念,完成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就不能囿于教科書上的幾篇文章,學生就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日積月累,才能構(gòu)建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養(yǎng)成看書讀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
二是要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量。新課標規(guī)定一個學生在九年要完成累計400萬字的閱讀量,教師就必須在閱讀的數(shù)量和時間上給學生做出一個大致的規(guī)定。譬如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閱讀一至兩篇短文或一至兩個文段,閱讀時間大致為一至兩個小時。
三是要積累各種語言材料,并加強背誦。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生活語言的整體儲存,可以看作是生活經(jīng)驗材料,也可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感性思維材料、情感材料,這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gòu)成成分。要積累語言材料,加強背誦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所以《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九年間要背誦優(yōu)秀詩文240篇。
語文的學習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睕]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也就學不好語文。因此,我們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萬卷書”,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三、走出閱讀教改的新誤區(qū)
《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新課程的推行,為傳統(tǒng)語文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在課程改革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時,閱讀教學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新誤區(qū)。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和反思。
1、不能因強調(diào)學生自主學習,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程改革中,一部分教師將自己的角色退化為發(fā)問者、點名者、旁觀者、旁聽者,這實是對“自主學習”意義的一種誤解。正由于這樣,導致了這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適時收放、相機導向、糾誤正偏。課堂看似熱熱鬧鬧,但只是停留在表層之上,學習難以深入。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是主導者,同時又應是一個獨立的特殊的閱讀主體。教學時,教師應以主導者的身份,用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來調(diào)動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
2、不能因強調(diào)綜合性學習,而迷失了語文教學的本性。
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嶄新的理念,它的設置是基于語文學科本身具備的綜合性特點以及人的發(fā)展的全面性、整體性需要。綜合性學習要求關注自然、社會、科學、文化、藝術(shù)、道德等各個領域,充分利用各種資料,運用探究學習、發(fā)現(xiàn)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當前,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時,為了體現(xiàn)學習的綜合性,往往要求學生用大量的精力和課內(nèi)外時間去搜集整理各種資料,把學習目標定位于多方面了解文史、科學及其他知識,導致其他學科的內(nèi)容比語文本身還要多。這實際上是舍本逐末,是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
3、不能因強調(diào)閱讀的人文性,而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語文的人文性,本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有些教師誤認為閱讀教學就應該以“人文性”作統(tǒng)帥,于是語文課變成了思想品德課、時事政治課,語文的“工具性”被拋到九霄云外!肮ぞ咝院腿宋男缘慕y(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蹦俏覀?yōu)槭裁从忠獙⒍咭暈樗鸩蝗菽兀?BR>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其實就是一種語文式的精神關懷,它是建立在閱讀的認知結(jié)構(gòu)(即工具性)基礎上的。我們不能把人文性視為閱讀教學外在的附加任務,而應該以工具性為基礎來強調(diào)人文性,使學生在閱讀中產(chǎn)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4、不能為了追求教學的現(xiàn)代化而濫用多媒體手段。
正確、恰當?shù)倪\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增強教學的效果。一部分教師卻把多媒體手段作為一種時尚,作為一種標準、一種目標來追求,甚至把課堂上是否運用多媒體手段作為評判課堂教學優(yōu)劣的起碼標準,這實在是一個錯誤。因為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明白閱讀教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xiàn)在文本內(nèi)在的形象和教師教學語言的形象上,而并不是僅僅只體現(xiàn)在幾幅畫面之上,所以,許多多媒體課件設計并不科學,運用時機并不恰當,反而干擾了閱讀教學的有效進行。學生在一番熱鬧之后,并沒有得到對文本真正的有價值的體驗和感悟。
總之,課程改革畢竟剛剛起步,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偏差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之下不懈努力,準確把握和理解新課標,使課程改革始終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巢宗祺等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 朱慕菊編《走進新課程》 北師大出版社 2002年版
3、 楊成章編《語文教育心理學》 西南師大出版社 1993年版
4、 《新課程培訓語文教師讀本》 《語文建設》 2002年增刊
5、 鄒賢敏編《錢夢龍:導讀的藝術(shù)》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6、 靳新良《閱讀教學改革的幾個誤區(qū)》 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年5期
7、 孫碧云《語文閱讀的對話模式》 載《語文建設》2003年3期
8、 曹公奇《試論閱讀品質(zhì)的養(yǎng)成》 載《中學語文》200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