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課常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
一、歷史與社會課常用的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1)某種教學理論、原則和方法及其實踐的統稱。──《教育大詞典》
(2)師生為完成一定教學任務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顧明遠,1990年
(3)重復出現的教師行為模式。它能應用于各個學科,不是為某個教師所特有,并與學生的學習有關。
“重復”的“行為模式”意味著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反復再現,并按一定順序組合起來的教學行為。而“應用于各個學科”是指要排除只適用于某個課題的專門化行為(如初二年級歷史與社會課中的年代換算,初一歷史社會中的旅游圖判斷等),并排除了只適用于個別教師的行為。“必須與學生的學習行為有關”意味著必須排除心理輔導、班級管理等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教育行為。
(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李秉德,1990年
2.教學方法所包含的思想和內容
(1)體現教學活動過程的本質特征。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密切結合、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教學方法既應包括教師的教法,也應包括學生的學法,還應包括在特定背景條件下,師生之間的協調一致。即,教學方法應充分體現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統一的活動特點。
(2)規定某些特定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為模式的總稱。包括方式、手段、途徑等。
3.常用的教學方法及教學設計
(1)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指通過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以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講授法──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發展智力、思想教育的方法。從教師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種傳授的方法;從學生學的角度看,它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講授法的最大優點是:講授法具有通俗化與直接性兩個特點。教師深入淺出的講授使抽象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淺顯易懂;同時,它要借助于語言媒介將知識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接受性的學習,避免了學生認識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曲折,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由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講授法,教學進程容易控制,教學主題不易偏離,課堂效率比較高。因而差不多在所有課堂教學中,都離不開教師的言語講授,只不過,不同的課堂教學中,講授的時間不盡相同。
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是師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一種方法。這是一種在教學中運用廣泛,并且歷史十分悠久的方法。相傳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傳授有關知識。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這種方法稱為“產婆術”。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便于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易于喚起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進行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全員參與,培養合作精神;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學生鉆研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書和課外讀物獲得知識,并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擴大學生的知識來源,提高學生歸納知識、提取有用知識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在教學中采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時應注意:
· 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教師的語言有較高的要求;· 善于設問解疑;· 控制“量”和“度”。(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指教師通過實物或教具的演示或組織教學性參觀活動,使學生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或現象而獲得知識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形象、直觀、具體、真實。包括:演示法(教具、實物、多媒體、動作示范)、觀察法和參觀法。
采用直接感知法教學的基本要求:
· 事前充分準備;· 活動有目的、有重點;· 注意及時總結;· 在多數時候作為輔助方法,需要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通過練習、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鞏固和完善知識、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作業法等。
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的最大優點是:使學生的認識活動向高層次發展,使所學的知識能和現實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