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性活動中快樂地學習語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實行語文課程改革一年以來,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學生第一學段的綜合性學習要求,激發兒童的好奇心,結合語文學習,讓學生觀察大自然,并用口頭圖文等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開展了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一、師生共同合作確定學習主題。
教與學是互動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經驗、條件、能力等選定所要學習的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是課內的內容,也可以是課外的。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可以自主展開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的興趣、愛好被調動起來后,就能傾注全部熱情,興 致勃勃,認真地進行學習。同樣,學生如果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就會積極開展研究,取得較好的效果。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等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既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但同時也要注意到所選擇問題的價值。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與督促。指導的目的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一個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在強調學生自主選擇主題的同時,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只有同時強調二者,他們的作用才 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師生也才會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互動。
例如:在教學《走進春天》一課前,我和學生一起研究了教材中提供的“春天的探秘”:春天的山水、花草、樹木、動物、玩具、吃的、節日,以及描寫春天的詩文、故事、歌曲、成語或句子等內容。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到書中、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回到課堂中互相交流所找到的資料和所學到的知識。接著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主題進行作品的創作。經過小組討論,六個小組分別選擇了春天的山水、春天的節日、春天的吃的、春天的校園、春天的花草樹木、春天的旅游等主題,進行分工合作,分別收集資料創作各自的作品。在興趣的影響下,學生會情緒高漲,積極主動地認識事物,觀察力顯得敏銳,思維顯得活躍,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隨之增強。
二、重視學生調查、實踐、訪問、查閱和收集資料等活動的過程與策略,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呈現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掌握某種技能或某門具體的 知識,關鍵是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選擇、批判、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地搜集、綜合、分析、運用信息,發現并解決問題,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比所要追求的結果更重要。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和資料,使學生初步掌握通過互 連網、圖書館、人際交往等獲取資料的方法與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呈現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可以是一副剪貼畫、一份報告、一塊展板,也可以是一場主題演講、一張相片、一份小報,還可以是一卷錄音帶,只要能夠呈現學生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可以靈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單一、固定的形式。
1、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學生的視覺感知,讓學生去看、去畫、去貼。
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為主,孩子更喜歡生動直觀、色彩繽紛的圖畫、圖片。
在《走進春天》一課中,我讓孩子們去大自然中尋找春天,去看看春天的美景,然后用手中的畫筆畫下來。孩子們的筆下出現了一副副五彩繽紛的畫卷。有的孩子還給書中的春景詩配上自己畫的插圖,他們運用色彩,想象、描繪自己心目中理解的詩句,使抽象的古典詩句變成美麗的色彩記號,極大地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有的孩子利用一些圖片資料:大樹的落葉、家里的碎布、課外書中的圖片等,剪剪貼貼成一副春景的剪貼圖,極有創意。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孩子們動手能力,還發展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2、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去說、去讀、去講。
搜集材料、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情感是為學生探索學習創設的情境。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著手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在班上開展每日新聞交流活動,利用早晨上課前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條新聞,并且每天請一位同學上講臺講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條新聞。這就促使學生通過觀察、看電視、聽廣播、向家長詢問等方式采集每天要聞,并經過處理,選擇重要的講給別人聽。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既培養了口語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發展。在《走進春天》一課中,學生課前搜集、積累了許多描寫春天的古詩、故事、成語和好詞好句,在課上他們就能互相交流,表達自己所積累的知識。學生們有的背詩,有的說故事,有的念成語,還有的講描寫春天的好詞好句,充分展示了他們豐富的語言積累。
3、在學習過程中,營造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去玩、去拍、去演。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語文教學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設計教學方法。例如“春天來了”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就適當地安排學生到大自然中玩耍,讓他們在玩中用眼睛去觀察春天的動植物、用相機去拍下春天的校園、在課上讓他們表演冬眠的小動物在春天蘇醒,在春天里勞動和玩耍的情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情感得以交流,個性得到張揚,自主、實踐、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課堂教學輕松活潑,學生學得扎扎實實。
三、注重總結、交流、分享。
每次主題學習的過程或結束,不能將成果放置一邊或束之高閣,還要總結、交流、分享體會和成果。每個學生都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總結,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收獲或存在的問題。同學之間可以交流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和經驗,相互學習,互通有無。大家將學習成果以各種形式共同展示出來以互相分享。學生通過交流、合作與同學們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辯。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對于學生在學習上的成長尤其重要。在《走進春天》一課,我讓學生把自己所看、所想、所聽、所做的記錄下來,做成自己的作品,總結此次的綜合性學習。學生的作品真是豐富多彩,有畫畫、有剪貼圖、有手抄報、有相片、有錄音(春天鳥兒的叫聲),還有講故事、表演節目等等。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個性和創意。同學們在小組中交流、評比作品,互相分享成果,并客觀地分析作品的優缺點。最后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總結。通過這種交流和自省,一方面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重要契機,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互相幫助和自我教育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