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競賽激勵式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
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4、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需要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思想政治課的德育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競賽激勵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使學生融入到集體中,為了集體的榮譽而去學習,去主動參與活動。從而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提高團結協作精神。5、活躍課堂的氣氛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傳統教學方式下的政治教師很難受到學生的擁護,他們往往討厭政治教師,何談樂意去上政治課。競賽激勵式教學方法能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競賽期間教師可以給學生表演節目或是讓學生表演節目,這樣學生會感到教師不是高高在上,雙方建立一種朋友型的師生關系,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五、競賽激勵式教學方法在政治課上運用時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包括讓學生學習或者復習好知識點;把競賽題編好等。競賽題的編寫既要考慮到知識的覆蓋面,又要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 2、課上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課堂氛圍,既不能死氣沉沉,也不能太活躍了。以免課堂紀律失控。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這需要教師是一個很好的主持人。 3、課后注意總結,同時也要給獲勝的學生以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從而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減,持續高漲。 唯物辯正法的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個反映不是機械的、被動的,而是一種能動的,主動的反映。人的認識是一種心理活動,教育對人的認識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教育并不是機械地決定人的認識發展。教育不能簡單地把知識“轉移”到人身上或者注入到人的心理。人類接受知識,是人類內部心理作用的結果。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是認識的內因。在教學中,只有學生主動思維,頭腦中才能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才能學到知識。內因是認識的根據,當也需要外因的作用。教師的教學是學生認識的外因。所以在學生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啟迪,需要教師的“教”和“導”。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正是更好的為了教師的“教”和“導”。競賽激勵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很好的“教”和“導”。不妨嘗試一下,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參考文獻:《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