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幽默藝術
(四)俚俗故事法
俚俗故事法就是運用俚語、俗語、諺語、典故、寓言、相聲、歇后語等來說明事物的一種方法。俚俗諺語 雖屬“下里巴人”,也不乏熠熠生輝,給學生以聽覺上的別開生面,思維上的別開洞天。寥寥數字,短短一語,好似畫龍點睛,勝過滔滔不絕。一位教師為說明道德是依靠人們自覺和社會輿論來維持的問題,引用了“詩 訓不孝子”的故事:一位姓陳的老大爺與一兒媳、一孫子同住,由于兒媳不孝,致使老人衣不暖身、食不飽腹。一年臘月臨近春節,老人饑寒交迫。一個同村人深感同情,寫了中堂:“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 ,我喂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卑炎鎸O三代關系描寫得淋漓盡致。詩貼出去后同村人議論紛紛,兒媳感到內疚,終于到老人面前賠禮。這個故事生動有趣,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懂得社會輿論對于道德的維持起著非 常重要的作用。
(五)隨機發揮法
隨機發揮法就是把新鮮的、新穎的事例信手拈來,結合教學內容,臨場發揮的一種方法。有一位教師在講 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時,一陣突然來的大風把教室的門重重關上,使全班同學因受驚而分神。教師立即引導學生運用內外因辯證關系分析這一突發事件。這一隨機應變和發揮在當時特定條件下產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把 一場虛驚很自然地變成別具特色的理解哲學原理的辨析會。
(六)形象比喻法
形象比喻法又叫打比方,就是運用某些具體、淺顯、熟悉的事物去說明抽象費解的內容,使所說明的道理 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說服力。如在講到資本家由于采用新技術使資本家在獲得了更多剩余價值時,有的學生提出“新的機器設備能創造剩余價值”的觀點。對這一觀點的理論說明較抽象,也較難理解。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剩余價值概念,明白剩余價值來源之后,反問了一句“如果張用棍棒打死了一只雞,你認為打 死雞的是棍棒嗎?”許多同學心領神會,不禁大笑。這一比喻既新奇又恰當,幽默風趣,揭示了問題的實質。
(七)以拙獲巧法
以拙獲巧法就是用笨拙方法去說明某一深奧問題,使人頓悟的一種方法。教學語言,為能獲巧,雖笨拙亦 可。如有一位教師在講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時,出其不意地叫前排的一個同學拿出“筆”來,該同學連續三 次拿出不同類別的筆,都被教師否認。那位同學被弄懵了,學生笑聲切切,似乎在笑老師辭不達意,連筆都講不清楚。這時,該教師重重地說:“我要的是筆!甭宰魍nD,正色道:“不是這種筆!边@句話剛一出口, 學生笑聲嗄然而止!斑@種說法和要求對不對?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之間是共性 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奧秘關系,不講自悟。
(八)活用數字法
活用數字法就是通過數字的不同組合并賦予某種特定含義以說明某一問題的方法。課堂教學中如果數字用 得巧,老道理在新形勢下就會獲得新的活力,使學生聽起來新鮮、有趣,產生極強的教育感染力和說服力。如在講到德、智、體要全面發展時,有位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出一道數字怪題"3-1<0",這道題令學生瞠目結舌。當 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就與學生娓娓而談:“這個'3'代表德智體,這個'1'包括思想政治課在內的德育, 3項缺一不可,即智育體育全優,失掉德育就會出危險品,就會對社會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不是嗎?當年馮大興以優異成績、強健的體魄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由于靈魂丑惡,謀財害命,結果成了社會罪人。所以我說 3-1<0,有沒有道理呀?”“對,對!”這道題寓哲理于數字之中,詼諧而不俗,得到了學生的交口稱贊。
(九)詞語變用法
詞語變用法就是把學生熟知的成語、術語等靈活恰當地變用或借用,以說明事物現象和本質的耐人尋味的 方法。如講到中國臺灣的純外向型經濟時說句“美國打個噴嚏,中國臺灣就會發生感冒”,借醫學術語說明中國臺灣地區的經濟與美國的關系,寓莊于諧,簡練地使平淡的內容增彩添色,又收到了表達的特殊效果。
(十)漫畫欣賞法
漫畫欣賞法就是通過欣賞漫畫來領會個中奧妙和道理的一種方法。一般說來,漫畫直觀、生動,富有幽默 感,而思想政治課抽象、單調,具有平淡性。運用漫畫進行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如韓樹英同志主編的《通俗哲學》一書就有20多幅漫畫,一直為不少教師所采用,更多的教師 還從報紙雜志上去收集。有位教師在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時,運用了一幅名為“沒有那么大的嘴,何必接那么長的腿”的漫畫。漫畫畫的是一只鴨子和一只鶴,鴨子要吃魚,便學鶴的樣子,把腿接得像鶴一樣長。結果,由于鴨子嘴短,反而吃不到魚。這幅漫畫說明做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否則會弄巧成拙。教師利用這幅漫畫引申講 解,使學生輕易地理解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理。
(十一)有意差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