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課診斷式教學法初探
2.學生互相“診斷”對于在上一階段學生表達的初步的原始的感受、認識和體驗,學生可以對別的同學的看法進行質疑、比較、補充和修正,也可以指出別的同學的看法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經過這一過程,可以使部分同學的看法更加接近正確的感受。這一過程是經過學生之間的感受、認識和體驗相互碰撞,激發思維的火花,注重結論得出的過程,符合思維發展的規律,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有著重大的意義。這一過程完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以展示的平臺,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演講辯論等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這一階段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發言的語氣和方式,要讓學生認識到“尊重他人的人格,肯定他人的個性,衷心的希望他人能健康成長,這是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一個前提,一條原則” [6] 學生不正確的發言方式,會引起先前發言的同學的不滿,影響班級里的團結,更為重要的是會打消在第一階段發言同學的積極性。態度誠懇,語氣忠誠,說理充分的發言,不僅不會出現上述現象,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敢于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及時的給予其肯定的評價和正確的引導,這是學生互相“診斷”得以正常有序進行的重要保證。3.教師“診斷”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看法進行,分析其合理和不盡合理之處,總結歸納提出正確的看法,再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看法去重新審視自己初步的原始的感受、認識和體驗。這是引導學生最終完成知識的構建,加深感受、認識和體驗,升華知識,提升能力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運用學生提出的事例,對學生的看法進行修正和補充,并引導學生運用修正后的觀點,重新審視自己初步的原始的感受、認識和體驗,從中比較從新建構的知識與原始看法的比較中感受新建構的知識有何優勢,原始看法有何不足或缺陷。教師“診斷”是該教學法達到和完成教學目標最為關鍵的階段。在操作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教師要傳授的知識應該,在學生互相“診斷”的結果上分析得出,教學所用的事例也應該從學生提出的事例當中靈活選取。這是教學過程的連續性的要求,也是診斷式教學法注重知識得出的過程,關注學生生活體驗和感受的靈魂之所在;其次,對于學生的欠妥的觀點與看法,應首先肯定其提出觀點的勇氣,并用充分的理由進行論證,使學生作到心服口服,切忌不講道理,強制灌輸。要做到“教師要啟發誘導學生,并虛心向學生學習;學生尊重教師,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7] 對于學生堅持的不同意見,應該從不同的角度肯定其正確性,教師應該表述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學生依然堅持的應該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在學習中表達不同意見,使他們在輕松、活潑、民主的氣氛中學習,就會提高學生學習這們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 [8];最后,教師應該在診斷結束后作好課堂總結。前三階段討論的問題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對于課堂教學的內容相對比較零散,因此,此階段教師的課堂總結,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詮釋知識間的聯系,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四.小 結診斷式教學法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同時又不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在實際運作的三個環節中,學生把當前學習內容中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的以有知識和體驗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形成意義建構,完成有意義的學習,使學生朝著有利于建構的方向發展。 注 釋:[1] 王惠來.淺談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接受理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5).[2] 陳 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99.[4] 劉 強主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69.[3] [美]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 著,張厚粲譯.教育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74.[5] 徐厚道編著.心理學概論[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87.[6] [美]馬斯洛 著,成 明編譯. 馬斯洛人本哲學[M].九州出版社,2003,205.[7] 孫俊三主編.教育學原理[M].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1,227.[8] 劉 強主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