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政治課教學情境創設的理論思考
運用網絡或多媒體手段。運用這種手段創設情境是思想政治課保持活力的一種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趨勢,可促使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有突破性的變化。運用網絡或多媒體手段能節約時間,增加教學容量,還可利用音樂、錄像、圖片等新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全面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三、中學政治課創設情境的要求 創設情境對于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課堂教學的要求以外,我覺得著重要注意以下幾點:在利用情境解決問題時要注重學生思維變通性的訓練。近年來,內容靈活、取材廣泛、知識跨度大、綜合性強的試題,成為高考命題的主旋律。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的品質就是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其中變通性是學生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重要思維品質之一,它是指思維能變化多端、不拘常規、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品質。當我們創設一種情境時,教師要能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學的概念和原理應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實現知識的遷移。只有當學生明確了一個概念或原理后,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運用這一概念或原理,才可以說他們是真正掌握了。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機智之光的閃耀,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就政治課的情境創設而言,我覺得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知識。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才能及時地捕捉社會熱點,游刃有余地提供豐富的情境材料,這就要求政治教師要不斷地學習,關注國際、國內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教師也只有具備了廣博的專業知識,看待問題才有深度,才能看得準、看得遠,而這也正是學生所崇敬的地方。在教學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取哪種手段創設情境,教師都應讓學生暢所欲言,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也應承認學生的認識過程,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的看法。這樣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增強心理相容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益。要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當我們創設情境后,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討論甚至爭論,組織學生辯論則更是如此,這就要求教師能控制課堂節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防止偏離中心,甚至成為某些學生的“談話課” 。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的教學情境首先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或動力,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時代性、新穎性,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說能否迎合學生的心理,在課堂上激起一個“高潮” ,是創設情境成功與否的關鍵。用于創設情境的材料要精,而不能濫。首先要克服那種認為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創設情境的誤區,事實上教學情境的創設也要有合適的教學內容。其次,要注意經常變換創設情境的方式,否則,學生會認為這太“濫”了,“沒味道” ,而情境激趣的功能則蕩然無存。再次,運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學生已經了解得差不多的熱點,而應當是學生不太了解的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 綜上所述,教學情境絕非僅僅是為了博得學生的掌聲、笑聲。它旨在追求知識與情感兩者結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識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種制勝的力量,從而喚起學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來的熱情。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創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學的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