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活動:讀寫說─假如我做了父母
語文活動:讀寫說─假如我做了父母
教 學 設 計
汕頭市聿懷初級中學 蔡尉潔
【教學目的】
1. 能篩選把握網絡信息,聯系生活擴充、加工、綜合信息;
2. 能圍繞話題討論發言,說話要有一定依據;
3. 學習細節描寫,通過語言、心理、神態去反映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
【教學重難點】
為所發表的意見找依據,在細節描寫中含蓄地表達觀點立場。
【教學策略】
網絡助學——教師收集資料編織信息網,為學生自主查閱信息、學習交流提供便利。
【教學準備】
收集文章,制作主題網站。
【教學過程 】
一、 啟
1、今天我們上的是網絡活動課,同學們對“上網”應該是駕輕就熟的吧?平時在家中,父母是否允許你們上網呢?(請幾位學生講述自己父母的做法以及他們對此的看法,借此引出本課話題。)
2、看來在很多事情上,同學們與父母的溝通并不是很理想。那么如果有一天,你們自己做了父母,你們想怎樣與孩子相處呢?(學生七嘴八舌地發表意見。)
3、同學們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比較開明的、民主的家長,這很好,但我覺得大家好象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太片面了。家長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一言難盡啊。如果你們想當好家長,恐怕還需要了解父母的甘苦,學習一些做父母的原則和技巧。老師收集了一些相關的文章放在網絡上,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今中外父母的教育觀,請大家根據個人興趣自由選擇閱讀,要求精讀1-2篇,略讀3-5篇,并圍繞本課話題適當做些摘錄。
二、讀
主題網站分“名人家教”“詩意論述”“代際溝通”“文化差異”“專家意見” “論壇熱點”六個欄目,將若干篇以家庭教育為題材的文章組織起來,每篇文章末尾附有“摘錄”按紐,學生點擊后輸入學號及個人密碼,可將所摘錄文字粘貼到個人的“摘錄本”上。
學生點擊相關文章連接,自由閱讀、摘錄。
三、練
1、教師出示問題,學生從中選擇話題,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所摘錄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為自己的看法提供依據。
①、有人說,父母兒女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也有人說,老子就是老子,兒子就是兒子,各自的權利義務本不相同,當然不可能平等。你怎樣看待父母與兒女的關系?
②、中國臺灣作家三毛說:“適度的責罵孩子,可能使孩子的心靈更有安全感。”你同意這句話嗎?你怎樣理解父母有時用強迫或責罰的方式教育孩子?
③、你認為父母應該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料子女嗎?
④、假如你是父母,你會特別看重子女的學習成績嗎?為什么?
學生自選話題發言,教師就其觀點與理論事實是否相適應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正確利用所摘錄的材料。
2、教師提供情景,請學生任選一種展開聯想想象續寫,要求用具體的細節、生動的語言描述理想中父母與子女相處的場面。(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情景五分別設為五張主帖,設回復按紐供回帖續寫。)
情景一:今天是星期天。我正在客廳看書,孩子靜悄悄地來到我面前,說:“媽媽,小敏約我去逛街。”逛街?昨天還聽她說星期一要考試……
情景二:孩子回到家里,垂頭喪氣,說:“老師讓我參加生物活動組,可我沒有興趣。我想去合唱團,您能不能打個電話給老師,請他讓我調組?”我……
情景三:吃過晚飯,孩子將飯碗一撂,坐到電腦前打起了電子游戲。我看了看飯桌上狼籍的盤碗……
情景四:孩子今天跟我說:“我的同桌零花錢可多了,每月有兩百塊!可我呢,想買點什么東西都得伸手向您要錢,真沒勁!您為什么不固定給我發‘工資’呢?”我……
情景五:又是一封給兒子的信!信封上的字跡娟秀,看來是出自女孩子的手筆。我在猶豫:要不要和兒子談一談?……
學生提交習作后,教師挑選其中較精彩的作品選貼到精華版上。
四、知
1、引導學生發言評點精華版作品,著重品評哪些細節反映了什么樣的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
2、學生自由選擇同學作品,在論壇上發表評論文字。
五、結
1、總結學習心得:說話要有依據,通過細節描寫反映了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
2、播放張艾嘉演唱的歌曲《心甘情愿》,在歌聲中感受為人父母者憂喜交集的心境,以感情熏染的方式結束本課。
語文活動:讀寫說─假如我做了父母
教 學 后 記
汕頭市聿懷初級中學 蔡尉潔
上完語文活動課《假如我做了父母》,突出的感覺是:網絡真是個好東西!語文老師經常強調閱讀,認為擴大閱讀量有助于培養良好語感,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多角度地深入考慮問題。但往往苦于現實條件的限制,只能鼓勵學生在課外多看些文章,難以有效地管理和檢查。
網絡課的優勢之一,正在于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利用。按常規教學手段,老師不可能就某個專題印發大量閱讀資料給學生,而選擇一兩篇的話,傾向性過于明顯,且不利于不同氣質和思維特點的學生的個性發展。現在把各種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不同思考角度的文章組織在一個網絡里形成專題,既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又使老師易于調控指導。
課堂上學生讀得專心致志。他們上網閱讀文章,從中找尋感興趣的故事或觀點,將感性的愿望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在更深入地思索新時代的父母應有素質的同時,也更切實地體會父母責任之重大、用心之良苦。
上網閱讀之前學生的發言內容單薄,觀點片面。在閱讀之后他們想得更周全,說得更充實了。摘錄的語句為他們的討論交流提供了依據,也激發了他們對自身生活經驗的聯想。
“展開聯想想象續寫”的環節,由于給出參考情景,避免了學生空發議論,引導他們想象生活細節,通過語言、心理、神態去反映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使“語文”的特點更加鮮明。在網絡上發表習作,使每一個學生的文章都擁有大量的不同類型的讀者,文章的優劣得失得到及時反饋。
習作交流的兩種形式相得益彰:面對面的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提供了典型,也引導學生在思想碰撞的同時更注意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掌握寫作技巧;論壇交流則給了學生深入探討寫作心得的空間,及時有效地對文章進行修改。
這節課基本上實現了網絡的不可替代性。各類資料豐富翔實,學生討論及時有效。其次,這節課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學習方式較為單調。在課堂上,學習只能按照教師給定的方式進行,未能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2、所提的問題,所給出的參考情景,都是老師事先選定和提供的,未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如果再上這樣一節課,我設想:首先收集資源階段就應該讓學生參與進來。其次課堂上除了提供文字材料供學生閱讀之外,也可以提供歌曲(類似總結部分的歌曲《心甘情愿》)、漫畫、短劇供他們欣賞。再次問題和情景都可以在討論中產生,或由學生提交到論壇上再從中挑選比較有代表性的進行討論。這樣課堂會更加活潑、開放、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