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作文教學過程探析
情境作文教學過程 探析
by lucy
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形成學生寫作能力,發展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的主要途徑。書面作文是作文訓練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情境作文又是書面作文的一種常規形式。情境作文是由教師提供資料,如形象情境、角色情境、事實情境、正反情境,延伸情境以及供猜想、聯想、辯疑的情境等等,由學生思考后擬題撰文。這里我們共同探討一下情境作文的寫作過程,在吸取借鑒一般教學過程 的基礎上,結合情境作文自身的特點,我認為一般情境作文教學過程 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選題-----設境
1、選題。選題是由教師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選定題目的一種方式。教師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定的題目,能體現出每次寫作訓練的意圖,并能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寫作訓練,實現寫作教學目標 。如何選題,大綱中明確指出:“作文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這是作文選題的總依據,也是情境作文教學中教師選題的總依據。在此基礎上選題時還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與課文教學相結合。這是我過傳統語文教學中行之有效的經驗。二是選題要符合學生實際生活。讓南方的學生描寫大雪的情境對根本沒有見過雪的他們來說是不客觀的;讓內陸城市的學生去描寫大海遼闊的景象也是不現實的。這正如葉圣陶所說的“凡是圣明的語文教師,他的題目應當不超出學生的經驗范圍內,是學生所能寫的,經過選擇才定下題目來。”三是選題還要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寫作選題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把題目出在學生的心坎上。
2、設境。設境是教師根據寫作要求以及寫作題目創設的寫作情境。境設得好能使學生寫作運筆如飛,一揮而就,境設得不好則會事倍功半,打不開學生的思路、激發不起學生的寫作情思,因此設境是情境作文教學的關鍵。
那么如何才能設出好境呢?我認為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要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心往神馳,心情激動,靈感來潮,眼前好像出現了一副畫面,恨不能將此情境訴諸筆端。這樣,寫在就成了一種快意的自我表達。(2)設境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在設境時,一定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情境溝起學生的生活往事,使其以往經歷過的事情歷歷在目。文章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產物,有了這“客觀事物”,自然會解決學生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的困難。(3)設境要切實可行。教師創設的寫作情境要考慮到客觀因素。首先要考慮到寫作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在時間安排及地點選擇上都要認真考慮。其次,應考慮到現實條件,這些現實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設境的效果。如在冬季不宜布置描寫雷雨的作文,在白花凋謝的時節不宜布置描寫繁花盛開的作文等。如果顧及到設境的時間、空間以及現實條件等,那么所設的情境會更好。(4)借助電化教學手段逐漸走入課堂,錄像、錄音、幻燈、音樂等對創設美的情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根據課文需要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來創設美好的情境,這樣學生就會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5)展開想象,設置情境。教師運用語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某種景象表現出來,使學生身臨其境,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占時變成了該情境的某個角色,此時,思考問題就必然會與該情境的節奏相吻合,學生的思考也會是積極的、主動的、敏捷的。此外,要使學生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讀文章。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破萬卷”是說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薄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再寫作文時,文思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二、入境------寫作
作文終究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因此讓學生入境進行創作是重要的寫作階段。教師通過設境,將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或感受或激動,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進入寫作狀態。學生寫作不是無緣無故的,學生入境僅是為寫作提供了一個契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正確的思想認識,才是學生寫作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才能保證情境寫作的順利進行。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第一,要調動學生的思維、認知,使之融入其中,形成文章的主題、觀點,然后在聯想、想象等心理基礎上連綴成文。第二,聯想在寫作過程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了聯想就可以把世間萬物聯系起來,從而使思維更為活躍,眼界更開闊,文章的內容更充實,構思更精巧,語言更生動。第三,想象是人類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學生寫作離不開想象。學生寫作必須將過去已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通過書面語言重現出來,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還需要學生在頭腦中把表象形式存儲的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進行在創造,產生新的形象,這就要靠想象來實現。這樣才可以寫出形象鮮明的文章來。
三、出境-----修改
在情境寫作過程中,由于具有情感滲透的特征,相對來說情感因素大于理智色彩,所以,所寫的作品可能并非自己當初的寫作預期,甚至與當初的設想相差甚遠,正如曹禺談《雷雨》時說的當時他并沒有明顯的認識到我是要匡正、諷刺或攻擊什么,只是一個“復雜而不可言欲的情緒”。學生寫作要表現的對象,自然也會帶上某種程度的模糊性。再者,作品用以表現內容的形式是滲透了寫作主體主觀情緒的藝術塑造。從心理學來看,知覺中的表象、記憶中的形象,以及審美過程中的意象,比起思維過程中的概念來,總是較為模糊的,人的情緒活動比起人的思維活動來,其邊緣、界限也是模糊的,這是以感受和體驗為基礎以情緒和追憶為動力,以想象和幻想為主要方式的。然而寫作是富于理性的認識活動,學生在入境狀態下的作品,可能情感因素更重些,在表現形式、思想內涵方面還具有情緒化,這就必須在出境以后,理智的、清醒的對作品進行修改。文章多看幾遍,多修改幾遍就會完美起來。
四、復境------評改
這一過程是寫作情境教學過程 的最后階段,也是總階段、重要階段,對下一次情境教學起著重要作用:
1、“復境”指教師在評改時,頭腦中重新回到當初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像放電影一樣回顧創設情境的意圖、動機以及所要達到的目的等。復境在評改中的作用:(1)是教師評改作文的依據。學生所寫的作文是教師創設情景的直接產物,如果教師如一般作文來修改,這就使情境創設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首先看是否符合寫作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既是學生寫作成敗的關鍵,也是教師寫作訓練的目標體現。因此教學目標 是教師評改作文的重要依據,情境教學也是這樣。(2)是為教師再創設情境提供借鑒。教師在評改過程中通過情境的不斷回復,為批改提供了依據,同時又為下次情境創設提供了依據。
2、教師批改。教師的評改是一次情境作文教學過程 的深化階段。這一階段的工作是對文章進行處理、評價,并給本次寫作訓練進行總結,實際上是對本次寫作教學進行認識和再認識,并對未來的寫作教學提供訓練和指導的借鑒。因此,這一階段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我們在評改學生作文時,應盡量肯定他們的優點,用委婉的話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優點是很有才華,他的缺點是貪財。鮑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華而重用他,讓管仲在個齊國的爭霸事業中一顯身手,使齊國得以九和諸侯,雄極一時。如果當時鮑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點而不加利用,管仲能發揮自己的優點,齊國會有后來的成功嗎?同樣,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我們就應多給以贊美,激發其創作的興趣。否則,教師若是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這不僅戳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打擊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以為寫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難以“登堂入室”。
通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在我的語文教學工作過程中,情境作文教學發揮了巨大作用,展現了它的獨特的教學魅力。師生在其中都獲益匪淺。情境作文教學也在作文教學過程 中發揮著越來越深遠的意義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