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近 孔 子》教案
(二)“禮”
“禮”是什么?老師想先聽同學們說說。“禮”人際交往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孔子認為國君要有國君的風度、臣子要有臣子的忠誠、父親要有父親的表率、兒子要有兒子的順從,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對僭越禮節的行為十分憤恨。舉例: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有他那個時代的禮儀,今天我們也有自己的文明禮儀規范。我們常稱自己是“禮儀之邦”“溫文爾雅”“彬彬有禮”,是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做到呢?請看一則報道,國家要修改護照法,不文明游客禁止出國,同學們結合生活實際,猜測他們有哪些不文明行為令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活到今天的話,他也會很氣憤、傷心。看看孔子告訴我們該如何做: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三)“仁、禮”小結
孔子的仁愛、禮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悠久而美好的道德文明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日本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他們提出一手抓《論語》一手抓算盤,經商也不能丟掉“仁、義、禮、智、信”法國大作家伏爾泰說:“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樣仁義,就不會發生戰爭了。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黎宣言曾這樣說道:”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XX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尋找智慧。”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國形象的崛起,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熱潮。我國教育部計劃在XX年前,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百所孔子學院,以傳播漢語和中華文明,同學們如果在這方面有興趣,在今后的學習中多給予關注,也許將來你可以在光大儒學的領域中有一翻作為呢!
(四)教與學
1、教學對象:有教無類
今天我們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已經把“科教興國”的定為國策。社會上也樹立起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你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最受人尊重的,被后人稱為“至圣先師”的人是誰嗎?(孔子)“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而且今天還有一個國際獎項是以孔子命名的,同學們知道嗎?是“國際孔子教育獎”(介紹獎章)這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命名的國際獎項,被稱為世界教育領域的“諾貝爾獎”,以獎勵那些在全民教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個人。今年孔子教育獎獲獎者是摩洛哥教育部、印度拉賈斯坦邦識字和繼續教育部。這個獎是為了弘揚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呢?“有教無類”今天已普及了義務教育,但在春秋時期,“學在官府”,奴隸主貴族壟斷一切社會資源,包括文化資源,只有貴族子弟可以受教育。孔子認為應擴大教育對象,只要誠心求教,無論貧富貴賤,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弟子三千,通六藝者七十二。這種普及教育的思想為開啟民智打開了一條通途。此后私學興起,大批人才涌現,形成了那個時代思想領域空前活躍的局面,即“百家爭鳴”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孔子有教無類的創舉,就是這一思想足以令孔子“震爍古今”了。
2、《論語》中有許多關于學習的名言,同學們耳熟能詳,請列舉一些。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