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又因會通四元玉鑒如像招數一門,更取明氏捷法,御以天元,知密率亦可招差,其弧與弦矢互求之法,與授時歷之垛積招差一一符合。且以祖氏綴術失傳,其法廑見於秦書,即大衍之連環求等遞減遞加,亦與明氏捷法相近。爰融會諸家法意,撰綴術輯補二卷。
又甄錄古今疇人,仍阮氏體例為列傳,采前傳所未收者,得補遺十二人,附見五人,續補二十人,附見七人,合共四十有四人,次於前傳四十六卷之后。
集所校著都為觀我生室匯十二種。如四元玉鑒細草二十四卷,釋例二卷,校正算學啟蒙三卷,校正割圜密率捷法四卷,續疇人傳六卷,皆別有單行本。
外已刻者尚得七種,曰句股容三事拾遺三卷,附例一卷,本繪亭監副博啟法補其遺,取內容方邊員徑垂線交互相求,一以天元馭之。曰三角和較算例一卷,取斜平三角形中兩邊夾一角術镕入天元法,用和較推演成式。曰演元九式一卷,括玉鑒中進退消長諸例,借無數之數,以正負開方式入之。曰臺錐積演一卷,以玉鑒茭草、果垛二門可補少廣之闕,爰取臺錐形段引而伸之。曰周無專鼎銘考一卷,以四分周術佐以三統漢術,推得宣王十有六年九月既望甲戌,與銘辭正合。曰弧矢算術補一卷,以元和李四香原術未備,為增補二十七術,合成四十術。曰推算日食增廣新術一卷,推廣正升斜升橫升之算法,以求太陰隨地隨時之明魄方向分秒,復推其術,以求交食限內之方向,及所經歷之諸邊分。
馀若春秋朔閏異同考、綴術輯補交食圖說舉隅、句股截積和較算例、淮南天文訓存疑、博能叢話,凡若干卷,未有刻本。其同縣友有易之瀚者,亦以算名。
易之瀚,字浩川。知士琳有四元玉鑒補草,因從問難,為撰四元釋例一卷。凡開方例二十九則,天元例十一則,四元例十三則。
顧觀光,字尚之,金山人。太學生,三試不售,遂無志科舉,承世業為醫。鄉錢氏多藏書,恒假讀之。博通經、傳、史、子、百家,尤究極天文歷算,因端竟委,能抉其所以然,而摘其不盡然。時復蹈瑕抵隙,蒐補其未備。如據周髀“笠以寫天,青黃丹黑”之文及后文“凡為此圖”云云,而悟篇中周徑里數皆為繪圖而設。天本渾員,以視法變為平員,則不得不以北極為心,而內外衡以次環之,皆為借象,而非真以平員測天也。
開元占經魯歷積年之算不合,因用演積術,推其上元庚子至開元二年歲積,知占經少三千六十年。又以占經顓頊歷歲積考之史記秦始皇本紀,知其術雖起立春,而以小雪距朔之日為斷。蓋秦以十月為歲首,閏在歲終,故小雪必在十月,昔人未及言也。李尚之用何承天調日法考古歷日法朔馀強弱不合者十六家,以為未能推算入微。爰別立術,以日法朔馀輾轉相減,以得強弱之數。但使日法在百萬以上皆可求,惟朔馀過於強率者不可算耳。授時術以平定立三差求太陽盈縮,梅氏詳說未明其故。讀明志乃知即三色方程之法。謂凡兩數升降有差,彼此遞減,必得一齊同之數。引而伸之,即諸乘差,則八線、對數、小輪、橢員諸術,皆可共貫。讀占經所載瞿曇悉達九執術,知回回、太西歷法皆源於此。其所謂高月者即月孛,月藏者即月引數,日藏者即日引數,特稱名不同,亦猶回歷稱歲實為宮日數,朔策為月分日數也。
其論婺源江氏冬至權度,推劉宋大明五年十一月乙酉冬至前以壬戌丁未二日景求太陽實經度,而后求兩心差,乃專用壬戌。今用丁未求得兩心差,適與江氏古大今小之說相反。蓋偏取一端,其根誤在高沖行太疾也。西法用實朔距緯求食甚兩心實相距,術繁而得數未確。改以前后兩設時求食甚實引徑得兩心實相距,不必更資實朔,較本法為簡而密矣。
西人割圜,止知內容各等邊之半為正弦,而不知外切各等邊之半為正切。乃依六宗、三要、二簡諸術,別立求外切各等邊之正切法,以補其缺。杜德美求員周術,用員內容六邊形起算,巧而降位稍遲,謂內容十等邊之一邊,即理分中末線之大分,距周較近。且十邊形之邊與周同數,不過遞進一位,而大分與全分相減即得小分,則連比例各率,可以較數取之。入算尤簡易,可用弧度入算,不用弧背真數。然猶慮其難記,仍不能無藉於表,因又合兩法用之,則術愈簡,而弧線、直線相求之理始盡。錢塘項氏割圜捷術,止有弦矢求馀線術,以為可通之割、切二線,因補其術。西人求對數,以正數屢次開方,對數屢次折半,立術繁重。李氏探原以尖錐發其覆,捷矣,而布算術猶繁。且所得者皆前后兩數之較,可以造表而不可徑求。戴氏簡法及西人數學啟蒙,又有新術,而未窮其理。乃變通以求二至九之八對數,因任意設數,立六術以御之,得數皆合。復立還原四術,并推衍為和較相求八術,為自來言對數者所未有也。又謂對數之用,莫便于八線,而西人未言其立表之根,因冥思力索,仍用諸乘方差,迎刃而解,尤晚歲造微之詣也。其它凡近時新譯西術,如代數、微分、諸重學,皆有所糾正,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