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志第十
錄事司。
縣五
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縣入焉。)白登,(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屬大同縣,尋復置。)宣寧,(下。)平地,(下。本號平地裊,至元二年,省入豐州。三年,置縣,曰平地。)懷仁。(下。)
州八
弘州,(下。)唐為清塞軍,隸蔚州。遼置弘州。金仍舊。舊領襄陰、順圣二縣。元至元中,割順圣隸宣德府,惟領襄陰及司候司,后并省入州。
渾源州,(下。)唐為渾源縣,隸應州。金升為州,仍置縣在郭下,并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應州,(下。)唐末置。后唐升彰國軍。元初仍為應州。領二縣:
金城,(下。州治所。)山陰。(下。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復置。)
朔州,(下。)唐改馬邑郡為朔州。后唐升振武軍。宋為朔寧府。金為朔州。元因之。領二縣:
鄯陽,(下。至元四年,省錄事司入焉。)馬邑。(下。)
武州,(下。)唐隸定襄、馬邑二郡。遼置武州宣威軍。元至元二年,割寧邊州之半來屬。舊領寧邊一縣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豐州,(下。)唐初為豐州,又改九原郡,又仍為豐州。金為天德軍。元復為豐州。舊有錄事司并富民縣,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東勝州,(下。)唐勝州,又改榆林郡,又復為勝州。張仁愿筑三受降城,東城南直榆林,后以東城濱河,徙置綏遠峰南郡今東勝州是也。金初屬西夏,后復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寧邊州之半入焉。舊有東勝縣及錄事司,四年省入州。
云內州,(下。)唐初立云中都督府,復改橫塞軍,又改天德軍,即中受降城之地。金為云內州。舊領云川、柔服二縣,元初廢云川,設錄事司。至元四年,省司、縣入州。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冀寧路,(上。)唐并州,又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總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寧路。戶七萬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一。領司一、縣十、州十四。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十
陽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晉,(下。)祁縣,(下。舊隸晉州,后州廢,隸太原路。)榆次,(下。至元二年,隸太原路。)太谷,(下。)清源,(下。)壽陽,(下。)交城,(下。)徐溝。(下。)
州十四
汾州,(中。)唐改西河郡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為汾州。金置汾陽軍。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仍析置小靈石縣,后廢府。至元二年,復行州事,省小靈石入介休。三年,并溫泉入孝義。領四縣:
西河,(中。)孝義,(下。至元三年,割溫泉縣之半置巡檢司,隸本縣。)平遙,(下。元初屬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
介休。(下。元初置,隸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仍省小靈石縣入焉。)
石州,(下。)唐初改離石郡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為石州。宋、金因其名。元中統二年,省離石縣入本州。三年,復立。至元三年,省溫泉入孝義,以臨泉為臨州。舊置司候司,后與孟門、方山俱省入離石。領二縣:
離石,(下。倚郭。)寧鄉。(下。太宗九年,隸太原府。定宗三年,隸石州。憲宗九年,又隸太原府。至元三年,復來屬。)
忻州,(下。)唐初置新興郡,后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為忻州。金隸太原府。元因之。領二縣: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復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唐為廣陽縣。宋為平定軍。金為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本州。七年,復立樂平。領一縣:
樂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縣為鄉,入本州,立巡檢司。七年復立。)
臨州,(下。)唐置臨泉縣,又置北和州,后州廢,隸石州。宋置晉寧軍。金廢軍,置臨水縣,隸石州。元中統二年,仍改臨泉縣,直隸太原府。三年,升臨州。
保德州,(下。)本嵐州地,宋始置州。舊有倚郭縣,元憲宗七年廢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并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隸管州,隩州仍來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