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志第十
崞州,(下。)本崞縣,元太祖十四年升崞州。
管州,(下。)唐以靜樂縣置,后州廢,屬嵐州。后又為憲州。宋為靜樂軍。金為靜樂郡,又改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寧化、樓煩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嵐隸嵐州,而寧化、樓煩并入本州。
代州,(下。)唐置代州總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統四年,并雁門縣入州。
臺州,(下。)唐為五臺縣,隸代州。金升臺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興州,(下。)唐臨津縣,隸嵐州,又改合河縣。金升興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堅州,(下。)唐繁畤縣。金為堅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嵐州,(下。)唐、宋并為嵐州。金升鎮西節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立。
盂州,(下。)本盂縣,金升為州。元因之。
晉寧路,(上。)唐晉州。金為平陽府。元初為平陽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晉寧路。戶一十二萬六百二十,口二十七萬一百二十一。領司一、縣六、府一、州九。府領六縣,州領四十縣。
錄事司。
縣六
臨汾,(中。倚郭。)襄陵,(中。)洪洞,(中。)浮山,(下。)汾西,(下。)岳陽。(下。本猗氏縣,屬平陽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陽縣。四年,以縣當東西驛路之要復置,并岳陽、和川二縣入焉。后復改為岳陽縣。)
府一
河中府,唐蒲州,又改河中府,又改河東郡,又仍為河中府。宋為護國軍。金復為河中府。元憲宗在潛,置河解萬戶府,領河、解二州。河中府領錄事司及河東、臨晉、虞鄉、猗氏、萬泉、河津、榮河七縣。至元三年,省虞鄉入臨晉,省萬泉入猗氏,并錄事司入河東,罷萬戶府,而河中府仍領解州。八年,割解州直隸平陽路,河中止領五縣。十五年,復置萬泉縣來屬。領六縣:
河東,(下。府治所。)萬泉,(下。)猗氏,(下。)榮河,(下。)金隸榮州,元初廢榮州,復為榮河縣。)臨晉,(下。)河津。(下。)
州九
絳州,(中。)唐初為絳郡,又改絳州。宋置防御。金改晉安府。元初為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隸焉。后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領七縣:
正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錄事司入焉。)太平,(中。)曲沃,(下。)翼城,(下。金為翼州,元初復為翼城縣,隸絳州。)稷山,(下。)絳縣,(下。至元二年,省垣曲縣入焉。十六年,復立垣曲縣,絳縣如故。)垣曲。(下。)
潞州,(下。)唐初為潞州,后改上黨郡,又仍為潞州。宋改隆德軍。金復為潞州。元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復為潞州,隸平陽路。至元三年,以涉縣割入真定府,以錄事司并入上黨縣。領七縣:
上黨,(下。)壸關,(下。)長子,(下。)潞城,(下。)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復置。襄垣,(下。)黎城。(下。至元二年,并涉縣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澤州,(下。)唐初為澤州,后為高平郡,又仍為澤州。宋屬河東道。金為平陽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領晉城、高平、陽城、沁水、端氏、陵川六縣。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縣入晉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復置陵州。領五縣:
晉城,(下。)高平,(下。)陽城,(下。)沁水,(下。)陵川。(下。至元三年,省入晉城,后復置。)
解州,(下。)本唐蒲州之解縣。五代漢乾祐中置解州。宋屬京兆府。金升寶昌軍。元至元四年,并司候司入解縣。(有鹽池,方一百二十里。)領六縣:
解縣,(下。)安邑,(下。)聞喜,(下。)夏縣,(下。)平陸,(下。)芮城。(下。)
霍州,(下。)唐初為霍山郡,又改呂州,又廢州而以縣隸晉州。金改霍州。元因之。領三縣:
霍邑,(下。倚郭。有霍山為中鎮。)趙城,(舊屬平陽府。)靈石。(下。舊屬汾州。)
隰州,(下。)唐初為隰州,又改大寧郡,又仍為隰州。元以州隸晉寧路。領五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