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志第十
歸信,(下。)容城,(下。金隸安肅州,今來屬。)新城。(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復為縣,隸大都路。十一年,隸順天路。至元二年,隸雄州。十年,隸大都。二十三年復來屬。)
安州,(下。)唐為唐興縣,隸鄚州。宋升順安軍。金改安州,治渥城縣。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廢為鎮,入高陽縣,后復改安州,隸保定。領二縣:
葛城,(下。倚郭。)高陽。(下。)
遂州,(下。)唐為遂城縣,屬易州。宋改廣信軍。金廢為遂城縣,隸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肅州為鎮,后復置州而縣廢,隸保定。
安肅州,(下。)本易州宥戎鎮地,宋創立靜戎軍,又改安肅軍。金為安肅州。元隸保定。
完州,(下。)唐為北平縣,隸定州。宋升北平軍。金更為永平縣,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縣,后復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真定路,唐恒山郡,又改鎮州。宋為真定府。元初置總管府,領中山府,趙、邢、洺、磁、滑、相、浚、衛、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隸廣平,浚、滑隸大名,祁、完隸保定,又以邢入順德,洺入廣平,相入彰德,衛入衛輝;又以冀、深、晉、蠡四州來屬。戶一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萬六百七十。領司一、縣九、府一、州五。府領三縣,州領十八縣。
錄事司。
縣九
真定,(中。倚郭。)藁城,(中。太宗六年,為永安州,無極、寧晉、新樂、平棘四縣隸焉。七年,廢州為藁城縣,屬真定。)欒城,(下。)元氏,(中。)獲鹿,(中。太宗在潛邸改西寧州,既即位七年,復為獲鹿縣,隸真定。)平山。(下。)靈壽,(下。)阜平,(下。)涉縣。(元初為崇州,隸真定路,后廢州復置涉縣。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復來屬。)
府一
中山府,唐定州。宋為中山郡。金為中山府。元初因之。舊領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隸順天府,后為散府,隸真定。領三縣:
安喜,(中。)新樂,(下。)無極。(中。)
州五
趙州,(中。)唐趙州。宋為慶源軍。金改沃州。元仍為趙州。舊領平棘、臨城、欒城、元氏、高邑、贊皇、寧晉、隆平、柏鄉九縣,太祖十五年,割欒城、元氏隸真定。領七縣:
平棘,(中。)寧晉,(下。)隆平,(下。)臨城,(中。)柏鄉,(下。)高邑,(下。)贊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復置。)
冀州,(上。)唐改魏州,后仍為冀州。宋升安武軍。元仍為冀州。領五縣:
信都,(中。至元初與冀州錄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復置。三年,省錄事司入焉,為冀州治所。)南宮,(上。)棗強,(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深州,(下。)唐改饒陽郡,后仍為深州。元初隸河間,置帥府。太宗十年,隸真定路,領饒陽、安平、武強、束鹿、靜安五縣。后割安平、饒陽、武強隸晉州,束鹿隸祁州,以冀州之衡水來屬。領二縣:
靜安,(中。)衡水。(下。)
晉州,唐、宋皆為鼓城縣。元太祖十年,改晉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復為晉州。領四縣:
鼓城,(中。倚郭。)饒陽,(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為南平州,于此行千戶總管府事,領饒陽一縣。太宗七年,復改為縣,隸深州。憲宗在潛,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改立晉州,仍為安平縣隸焉。武強。(下。元初創立東武州,領武邑、靜安。太宗六年,廢州復為縣,改隸深州。十一年,割屬祁州。憲宗在潛,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置晉州,縣隸焉。)
蠡州,(下。)唐始置。宋改永寧軍。金仍為蠡州。元初隸真定,領司候司、博野縣。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縣入蠡州。十七年,直隸省部。二十一年,仍屬真定。
順德路,(下。)唐邢州。宋為信德府。金改邢州。元初置元帥府,后改安撫司。憲宗分洺水民戶之半于武道鎮,置司總管。五年,以武道鎮置廣宗縣,并以來屬。中統三年,升順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來屬。二年,洺、磁自為一路,以順德為順德路總管府。戶三萬五百一,口一十二萬四千四百六十五。領司一、縣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