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志第十
錄事司。
縣九
邢臺,(中。倚郭。)鉅鹿,(中。)內丘,(中。至元二年,并唐山縣入焉,后復置唐山,與內丘并。)平鄉,(中。)廣宗,(中。憲宗五年置。中統三年以后屬順德府。至元二年,省入平鄉縣,后復置,隸順德路。)沙河,(下。至元二年,省南和縣入焉。后復置南和,與沙河并。)南河,(下。)唐山。(下。)任縣。(下。至元二年,省入邢臺縣,后復置。)
廣平路,(下。)唐洺州,又為廣平郡。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隸之。憲宗二年,為洺磁路,止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廣平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萬九千八十二。領司一、縣五、州二。州領六縣。
錄事司。
縣五
永平,(中。倚郭。)曲周,(中。)肥鄉,(中。)雞澤,(下。元初并入永年,后復置。)廣平。(下。)
州二
磁州,(中。)唐磁州。宋為滏陽郡。金以隸彰德。元太祖十年,升為滏源軍節度,隸真定路。太宗八年,隸邢洺路。憲宗二年,改邢洺路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縣及成安縣并入滏陽,武安縣并入邯鄲,止以滏陽、邯鄲二縣及錄事司來屬。后復置涉縣歸真定,以滏陽、武安、邯鄲、成安、錄事司隸焉。至元三年,并錄事司入滏陽縣。至元十五年,改洺磁路為廣平路總管府,磁州仍隸焉。領四縣:
滏陽,(中。倚郭。)武安,(中。)邯鄲,(下。)成安。(下。)
威州,(中。)舊無此州,金始置。元太宗六年,割隸邢洺路,以洺水縣來屬。憲宗二年,隸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領二縣:
洺水,(中。倚郭。太宗八年,隸洺州。定宗二年,改隸威州。憲宗二年,徙威州治此。)井陘。(下。威州本治此,憲宗二年,移州治于洺水縣,井陘為屬縣。)
彰德路,(下。)唐相州,又改鄴郡。石晉升彰德軍。金升彰德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德總帥府,領衛、輝二州。憲宗二年,割出衛、輝,以彰德為散府,屬真定路。至元二年,復立彰德總管府,領懷、孟、衛、輝四州,及本府安陽、臨漳、湯陰、輔巖、林慮五縣。四年,又割出懷、孟、衛、輝,仍立總管,以林慮升為林州,復立輔巖縣隸之。六年,并輔巖入安陽。戶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萬八千二百六。領司一、縣三、州一。
錄事司。
縣三
安陽,(上。至元六年,并輔巖入焉。)湯陰,(中。)臨漳。(中。)
州一
林州,(下。)本林慮縣,金升為州。元太宗七年,行縣事。憲宗二年,復為州。至元二年,復為縣,又并輔巖入焉。未幾復為州,割輔巖入安陽,仍以州隸彰德路。
大名路(上。)唐魏州。五代南漢改大名府。金改安武軍。元因舊名,為大名府路總管府。戶六萬八千六百三十九,口一十六萬三百六十九。領司一、縣五、州三。州領六縣。
錄事司。
縣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縣,后復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縣治。憲宗二年,遷縣事于府城內。至元二年,省元城來屬,尋析大名、元城為二縣。九年,還縣治于故所。)南樂,(中。)魏縣,(中。)清河。(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籍為清河縣,隸大名路。)
州三
開州,(上。)唐澶州。宋升開德府。金為開州。元割開封之長垣、曹州之東明來屬。領四縣:
濮陽,(上。倚郭。)東明,(中。太宗七年,割隸大名路。至元二年來屬。)長垣,(中。初隸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隸開州。)清豐。(中。)
滑州,(中。)唐改靈昌郡。宋改武成軍。元仍為滑州。領二縣:
白馬,(上。為州治所。)內黃。
浚州,(下。)唐置黎州,后廢。石晉置浚州。宋為通利軍,又改平川軍。金復為浚州。元初隸真定。至元二年,隸大名。
懷慶路,(下。)唐懷州,復改河內郡,又仍為懷州。宋升為防御。金改南懷州,又改沁南軍。元初復為懷州。太宗四年,行懷孟州事。憲宗六年,世祖在潛邸,以懷孟二州為湯沐邑。七年,改懷孟路總管府。至元元年,以懷孟路隸彰德路。二年,復以懷孟自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潛邸改懷慶路。戶三萬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萬九百二十六。領司一、縣三、州一。州領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