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志第十
曹州,(上。)唐初為曹州,后改濟陰郡,又仍為曹州。宋改興仁府。金復為曹州。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至元二年,直隸省部。戶三萬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萬五千三百三十五。領縣五:
濟陰,(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丘。(中。)
濮州,(上。)唐初為濮州,后改濮陽郡,又仍為濮州。宋升防御郡。金為刺史州。元初隸東平路,后割大名之館陶、朝城,恩州之臨清,開州之觀城來屬。至元五年,析隸省部。戶一萬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領縣六:
鄄城,(上。)朝城,(中。初隸東平府,至元五年來屬。)館陶。(中。初屬東平路,至元三年來屬。)臨清,觀城,(下。金屬開州,元初來屬。)范縣。(下。初屬東平府路,至元二年來屬。)
高唐州,(中。)唐為縣,屬博州。宋、金因之。元初隸東平,至元七年升州。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領縣三:
高唐,(中。)夏津,(中。初隸東平,至元七年來屬。)武城。(中。初隸東平,至元七年來屬。)
泰安州,(中。)本博城縣,唐初于縣置東泰州,后廢州,改為乾封縣,屬兗州。宋改奉符縣。金置泰安州。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縣入萊蕪縣。五年,析隸省部。三十一年,復立新泰縣。(東岳泰山在焉。)戶九千五百四十,口一萬七百九十五。領縣四:
奉符,(中。)長清,(中。舊屬濟南府,元初來屬。)萊蕪,(下。)新泰。(金屬泰安州,至元二年,省入萊蕪,三十一年復立。)
德州,唐初為德州,后改平原郡,又仍為德州。金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濟南之齊河縣來屬。戶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四,口一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二。領縣五:
安德,(下。)平原,(下。)齊河,(金創置此縣,隸濟南府,至元二年來屬。)清平,(宋、金隸大名府,元初來屬。)德平。
恩州,(中。)唐貝州,又為清河郡。宋改恩州。金隸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縣隸大名府,以武城隸高唐,惟存歷亭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二年,縣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東平析隸省部。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三萬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本冠氏縣,唐因隋舊,置毛州,后州廢,縣屬魏州。宋、金并屬大名府。元初屬東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隸省。戶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萬三千四十。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盧龍軍。宋改鎮海軍。金為益都路總管府。戶七萬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五百二。領司一、縣六、州八。州領十五縣。
錄事司。
縣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縣并入。三年,又并臨淄、臨朐二縣入焉。十五年,割臨淄、臨朐復置縣,并屬本路。)臨淄,(下。)臨朐,(下。)高苑,(下。舊屬淄州。)樂安,(下。)壽光。(下。)
州八
濰州,(下。)唐初為濰州,后廢。宋為北海軍,復升濰州。金屬益都路。元初領北海、昌邑、昌樂三縣及司候司。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樂縣入北海。領二縣:
北海,(下。)昌邑。(下。)
膠州,(下。)唐初為膠西縣。宋置臨海軍。金仍改為膠西縣,屬密州。元太祖于縣置膠州。領三縣:
膠西,(中。)即墨,(下。宋、金皆隸萊州,元太祖二十二年來屬。)高密。(下。宋、金并隸密州。)
密州,唐初改為高密郡,后仍為密州。宋為臨海軍,復為密州。元初因之,以膠西、高密屬膠州。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諸城縣,隸益都。領二縣:
諸城,(州治所。)安丘。(下。)
莒州,(下。)唐廢莒州,以莒縣隸密州。宋沿其舊。金復為莒州,隸益都府。元初因之。領四縣:
莒縣,(下。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沂水,(下。有沂山,為東鎮。)日照,(下。)蒙陰。(下。元初,因舊名為新泰縣。中統三年,以李璮亂,人民逃散,省入沂水。皇慶二年,復置為蒙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