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志第十
范陽,(下。倚郭。)房山。(下。金奉先縣,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唐隸幽州。周始置霸州。宋升永清郡。金置信安軍。元仍為霸州。領四縣:
益津,(下。倚郭。中統四年省,至元二年置。)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
通州,(下。)唐為潞縣。金改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有豐備、通濟、太倉以供京師。領二縣:
潞縣,(倚郭。)三河。(下。)
薊州,(下。)唐置,后改漁陽郡,仍改薊州。宋為廣川郡。金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為薊州。領五縣:
漁陽,(下。倚郭。)豐閏,(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當沖要復置。二十一年,立豐閏署,領屯田八百三十七戶。)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漁陽,十三年復置。)
漷州,(下。)遼、金為漷陰縣。元初為大興府屬邑,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興府之武清、香河二邑來屬。領二縣:
香河,(下。)武清。
順州,(下。)唐初改燕州,復為歸德郡,復為順州,復為歸順州。遼為歸化軍。宋為順興軍。金仍為順州,置溫陽縣。元廢縣存州。
檀州,(下。)唐改密云郡,又復為檀州。遼為武威軍。宋為鎮遠軍。金仍為檀州。元因之。
東安州,(下。)唐以前為安次縣。遼、金因之,元初隸大興府。太宗七年,隸霸州。中統四年,升為東安州,隸大都路。
固安州,(下。)唐仍隋舊為固安縣,隸幽州。宋隸涿水郡。金隸涿州。元憲宗九年,隸霸州,又改隸大興府。中統四年,升固安州。
龍慶州,唐為媯川縣。金為縉山縣。元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復置,本屬上都路宣德府奉圣州。二十二年,仁宗生于此。延祐三年,割縉山、懷來來隸大都,升縉山為龍慶州。領一縣:
懷來。(下。)
上都路,唐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為札剌兒部、兀魯郡王營幕地。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明年,世祖命劉秉忠相宅于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戶四萬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一。領院一、縣一、府一、州四,州領三縣,府領三縣、二州,州領六縣。
警巡院。
縣一
開平。(上。)
府一
順寧府,唐為武州。遼為德州。金為宣德州。元初為宣寧府。太宗七年,改山東路總管府。中統四年,改宣德府,隸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順寧府。領三縣、二州。
三縣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錄事司并龍門縣并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龍門去屬云州。)宣平,(下。)順圣。(下。本隸弘州,今來屬。)
二州
保安州,(下。)唐新州。遼改奉圣州。金為德興府。元初因之。舊領永興、縉山、懷來、礬山四縣。至元二年,省礬山入永興。三年,省縉山入懷來,仍改為奉圣州,隸宣德府。五年,復置縉山。延祐三年,以縉山、懷來仍隸大都。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領一縣:永興。(下。倚郭。)
蔚州,(下。)唐改為安邊郡,又改為興唐縣,又仍為蔚州。遼為忠順軍。金仍為蔚州。元至元二年,省州為靈仙縣,隸弘州。其年,復改為蔚州,隸宣德府。領五縣:靈仙,(下。)靈丘,(下。)飛狐,(下。)定安,(下。)廣靈。(下。)
州四
興州,(下。)唐為奚地。金初為興化軍,隸北京,后為興州。元中統三年,屬上都路。領二縣:
興安,(下。至元二年置。)宜興。(中。至元二年置。)
松州,(下。)本松林南境,遼置松山州。金為松山縣,隸北京路大定府。元中統三年,升為松州,仍存縣。至元二年,省縣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