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志第十
桓州,(下。)本上谷郡地,金置桓州。元初廢,至元二年復置。
云州,(下。)古望云川地,契丹置望云縣。金因之。元中統(tǒng)四年,升縣為云州,治望云縣。至元二年,州存縣廢。二十八年,復升宣德之龍門鎮(zhèn)為望云縣,隸云州。領一縣:
望云。
興和路,(上。)唐屬新州。金置柔遠鎮(zhèn),后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元中統(tǒng)三年,以郡為內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宮。戶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萬九千四百九十五。領縣四、州一。
縣四
高原,(下。倚郭。中統(tǒng)二年隸宣德府,三年來屬。)懷安,(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tǒng)三年來屬。)天成,(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tǒng)三年來屬。)咸寧。(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tǒng)三年來屬。)
州一
寶昌州,(下。)金置昌州。元初隸宣德府,中統(tǒng)三年隸本路,置鹽使司。延祐六年,改寶昌州。
永平路,(下。)唐平州。遼為盧龍軍。金為興平軍。元太祖十年,改興平府。中統(tǒng)元年,升平灤路,置總管府,設錄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萬五千三百。領司一、縣四、州一。州領二縣。
錄事司。
縣四
盧龍,(下。倚郭。)遷安,(下。至元二年,省入盧龍縣,后復置。)撫寧,(下。至元二年,與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復置。四年,又與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復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復置昌黎,以屬灤州,今昌黎屬本縣。)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復置,仍并海山入焉。詳見撫寧縣。)
州一
灤州,(下。)在盧龍塞南,金領義豐、馬城、石城、樂亭四縣。元至元二年,省義豐入州。三年復置,先以石城省入樂亭,其年改入義豐。四年,馬城亦省。領二縣:
義豐,(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復置。)樂亭。(下。)元初嘗于縣置漠州,尋廢,復為樂亭縣,隸灤州。
德寧路,(下。)領縣一:德寧。(下。)
凈州路,(下。)領縣一:天山。(下。)
泰寧路,(下。)領縣一:泰寧。(下。)
集寧路,(下。)領縣一:集寧。(下。)
應昌路,(下。)領縣一:應昌。(下。)
全寧路,(下。)領縣一:全寧。(下。)
寧昌路,(下。)領縣一:寧昌。(下。)
砂井總管府,領縣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縣皆闕。
保定路,(上。)本清苑縣,唐隸鄚州。宋升保州。金改順天軍。元太宗十一年,升順天路,置總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設錄事司。戶七萬五千一百八十二,口一十三萬九百四十。領司一、縣八、州七。州領十一縣。
錄事司。
縣八
清苑,(中。附郭。)滿城,(中。)唐縣,(下。金隸定州,后來屬。)慶都,(下。元初隸真定府,太宗十一年來屬。)行唐,(下。)曲陽,(中。古恒州地,唐為曲陽縣。宋屬中山府。金因之。元初改恒州,立元帥府,割阜平、靈壽、行唐、慶都、唐縣以隸之。逮移鎮(zhèn)歸德,還隸中山府,復為曲陽縣,后隸保定,北岳恒山在焉。)新安,(下。金置新安州渥城縣。元至元二年,州縣俱廢,改為新安鎮(zhèn),入歸信縣。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縣來屬。)博野。(下。至元三十一年立。)
州七
易州,(中。)唐改上谷郡,又復為易州。元太宗十一年,割隸順天府。至元十年,隸大都路。二十三年,還隸保定。領三縣:
易縣,(中。倚郭。元初存州廢縣,至元三年復置。)淶水,(下。)定興。(下。金隸涿州,今來屬。)
祁州,(中。)唐為義豐縣,屬定州。宋改為蒲陰縣。金于縣置祁州,屬真定路。元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陰縣及以束鹿、深澤二縣來屬,隸保定。領三縣:
蒲陰,(中。倚郭。)深澤,(下。至元二年,并入束鹿縣,三年又來屬。)束鹿。(中。)
雄州,(下。)唐歸義縣。五代為瓦橋關,周世宗克三關,于關置雄州。宋為易陽郡。金為永定軍。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縣屬順天路。至元十年,改屬大都路。十二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二十三年,復以雄州隸之。領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