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志第十
錄事司。
縣六
順城,(下。為東平治所。)東阿,(中。)陽谷,(中。)汶上,(中。)壽張,(下。)平陰。(下。至元十一年,以縣之辛鎮寨、孝德等四鄉分析他屬。明年,改寨為肥城,作中縣,隸濟寧路,以平陰為下縣,仍屬東平。)
東昌路,(下。)唐博州。宋隸河北東路。金隸大名府。元初隸東平路。至元四年,析為博州路總管府。十三年,改東昌路,仍置總管府。戶三萬三千一百二,口一十二萬五千四百六。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聊城,(中。倚郭。)堂邑,(中。)莘縣,(中。宋隸大名府,元割以來屬。)博平,(中。)茌平,(中。)丘縣。(下。本為鎮,隸曲周。至元二年,并入堂邑。二十六年,山東宣慰司言:“丘縣并入堂邑,差稅詞訴相去二百余里,往復非便。平恩有戶二千七百,升縣為宜。”遂立丘縣,隸東昌。)
濟寧路,(下。)唐麟州。周于此置濟州。元太宗七年,割屬東平府。至元六年,以濟州還治巨野,仍析鄆城之四鄉來屬。八年,升濟寧府,治任城,尋還治巨野。十二年,復立濟州,治任城,屬濟寧府。十五年,遷府于濟州,卻以巨野行濟州事。其年又以府治歸巨野,而濟州仍治任城,但為散州。十六年,濟寧升為路,置總管府。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五萬九千八百一十八。領司一、縣七、州三。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七
巨野,(中。倚郭。金廢,屬鄆州。至元六年復立。)鄆城,(上。金以水患,徙置盤溝村。元至元八年,復來屬。)肥城,(中。宋、金為平陰縣。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陰莘鎮寨東北十五里舊城改設今縣。)金鄉,(下。初隸濟州,至元二年來屬。)碭山,(金為水蕩沒。元憲宗七年,始復置縣治,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戶口稀少,并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虞城,(下。金圮于水。元憲宗二年,始復置縣,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戶口稀少,并入單父。三年,復立縣,屬濟州。八年,隸濟寧路。)豐縣。(唐屬徐州。元憲宗二年,屬濟州。至元二年,以沛縣并入豐縣。三年,復立沛縣。八年,以豐縣直隸濟寧路。)
州三
濟州,(下。)唐以前為濟北郡,治單父。唐初為濟州,又為濟陽郡,仍改濟州。周瀕濟水立濟州。宋因之。金遷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沒故也。元至元二年,以戶不及千數,并隸任城。六年,遷州于巨野,而任城為屬邑。八年,升州為濟寧府,治任城,復還府治巨野。十二年,以任城當江淮水陸沖要,復立濟州,屬濟寧府而任城廢。十五年,遷府于濟州,以巨野行濟州事。其年復于巨野立府,仍于此為州。二十三年,復置任城,隸州。領三縣:
任城,(倚郭。)魚臺,(太宗七年,屬濟州。至元二年,并入金鄉。三年復故。八年,屬濟寧府。十三年來屬。)沛縣。(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憲宗二年,州廢,復為縣。至元二年,省入豐縣。三年復置。八年,隸濟寧府。十三年來屬。)
兗州,(下。)唐初為兗州,復升泰寧軍。宋改襲慶府。金改泰定軍。元初復為兗州,屬濟州。憲宗二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濟寧路總管府。(二十三年,立尚珍署,領屯田四百五十六戶,收子粒赴濟州官倉輸納,余糧糶賣,所入鈔納于光祿寺。)領四縣:
嵫陽,曲阜,泗水,(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復置。)寧陽。(至元二年,省入嵫陽。大德元年復置。)
單州,(下。)唐置輝州,治單父。后唐改為單州。宋升團練州。金隸歸德府。元初屬濟州。憲宗二年,屬東平府。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濟寧路。領二縣:
單父,(縣在郭下。元初與單州并屬濟州。憲宗二年,隸東平府。至元二年,復立單父縣。三年,還屬濟州,今屬單州。)嘉祥。(舊屬濟州。憲宗二年,割隸東平路。至元三年,還屬濟州。今為單州屬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