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閱讀《小蛇要走了》教案(精選3篇)
大班閱讀《小蛇要走了》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并了解和周圍朋友告別時的一些情況。
2、嘗試與同伴合作表演告別方式或故事內容,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感。
活動準備:大書
活動過程:
一、復習活動:請幼兒輪流上來做小老師,進行大書閱讀活動
二、表演活動:
1、如果你的好朋友要出遠門了,你會怎樣和他告別?
2、小組討論分工,師作適當指導。
3、分組表演,師及時鼓勵評價。
大班閱讀《小蛇要走了》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利用圖畫學習文字,能手口一致地指讀,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2、引導幼兒體驗故事角色的感情和心理變化。
活動準備:大書
小書
表情娃娃若干
活動過程:
一、逐頁文字閱讀
1、引導幼兒回憶讀本內容后出示大書
2、結合圖畫內容逐頁出示文字,幫助幼兒理解文字內容。
3、學學動物表情的變化和動作,給每頁的主要角色送一個表情娃娃。
二、幼兒小書閱讀,師個別指導
大班閱讀《小蛇要走了》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喜歡閱讀,愿意與大家分享自己情感體驗。
2、仔細觀察畫面,能針對提問,大膽的發揮想象和聯想,并預測故事內容的發展。
3、理解故事內容與人物之間的關系,能體會讀本中人物的情感變化;會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
活動準備:
大書、已有同伴分離的親身經歷
活動過程:
1、教師以自己與朋友分離的親身體驗導入活動。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朋友啊?
與自己的好朋友分離時你們有什么感受?(讓幼兒談談)
巧芝說:我和好朋友分開的時候我覺得很悲傷。
思羽說:我好想我的好朋友的,分開時我覺得好難過的。
阿帥說:好朋友離開我了,我會很不開心。
子皓說:我的表姐走了以后,我好郁悶的。
反思: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直接用面部表情引起幼兒的觀察和關心,間接有效的的喚起了幼兒對老他人的關切之心。通過教師的講述,起到了示范、鋪墊的作用,孩子們能夠馬上用自己已有的感性經驗,說出比較豐富的關于情緒情感的詞匯,我對他們所表達的作出了及時的回應,并大膽的肯定,
2、向幼兒介紹大書的名字,出示大書:我們今天一起讀一本講述分別的故事書《小蛇要走了》。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小蛇要走了呢?(因它旁邊有個行李包。)
3、逐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內容,提問啟發幼兒思考、回答,并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提問:圖畫上有誰出現了?(小朋友異口同聲的答到“河馬”)你們猜猜,河馬與小蛇會是什么關系?小蛇要走了,小河馬會說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提問:現在誰來了?(幼兒爭先恐后的搶著說“長頸鹿。”)他們在干什么?.......
最后出現了什么?----(集體回答:“小猴子”)
誰在說話呢?會說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思:指導幼兒觀察所設計的提問比較貼近圖畫中心,孩子們的參與興趣都很濃厚,但幼兒在語言的表達上還過于的簡單,教師在此時欠缺補充指導。
4、完整閱讀讀本
5、歸納、總結、分享
(1)提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師從封面開始逐頁指讀文字回顧故事。(教師注意引導幼兒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模仿想動物朗讀文本內容,如:難過的讀、傷心的讀、高興的讀等)
(3)提問:故事講完了,你們要和老師、小伙伴分離了,你們要說什么呀?
反思:第一個提問是幫助幼兒過度到這一頁的新事物上來,引發幼兒觀察、猜測故事的新內容,第一個提問準確、到位;但第二個提問有點太直接,沒有讓幼兒有個觀察的過程,而是教師包辦式的把它直接說了出來,孩子們沒有過多仔細觀察、思考的空間,其實可以這樣問:“小猴子它和小動物們在干什么?”這樣,孩子就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把注意力轉移到河馬和長頸鹿的身上來,把觀察到長頸鹿抬頭的動態,猜測出長頸鹿和猴子在說話!同時,教師在提二問時做到了讓幼兒大膽的預測和適時的追問策略,回答的這個問題的孩子是在教師的追問下之后預測出來的教學過程實錄:
(1)導入。教師用面部表情,引起幼兒關注,講述自己與朋友分離時的心情,營造與課堂相關的主題氣氛。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朋友啊?與自己的好朋友分離時你們有什么感受?
巧巧說:我和好朋友分開的時候我覺得很悲傷
思怡說:我好想我的好朋友的,分開時我覺得好難過的
阿俊說:好朋友離開我了,我會很不開心
樂樂說:我的月月姐姐走了以后,我好郁悶的
(2)出示讀本,逐頁的閱讀文本內容:(此環節中,問題比較細化,而且對圖畫的觀察更有針對性,但個別的提問還存在有待加強的出入)
閱讀封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小蛇要走了呢? ---“因它旁邊有個行李包。”
①提問:圖畫上有誰出現了?(小朋友異口同聲的答到“河馬”)
②提問:你們猜猜,河馬與小蛇會是什么關系?
翔翔:玩得好的!
錦錦:可能是好伙伴!(所設的提問,讓孩子們有足夠的設想空間,而且幼兒回答出來的也情呼合理)。
③提問:小蛇要走了,小河馬會說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文文:小河馬很悲傷
迪迪:它好難過的,嘴巴往下低著p2.①提問:現在誰來了?(幼兒爭先恐后的搶著說“長頸鹿。”)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格格馬上答到“他們在說話”)
提問:誰在說話,你是怎么知道的?(點點站起來說:河馬在抬著頭告訴長頸鹿,長頸鹿它閉著嘴在認真的聽,因為前面小蛇告訴了河馬)
提問:小蛇有什么變化?(“戴了墨鏡,準備行李”小玉米搶著說到)。p3提問:①又出現了什么?----(集體回答:“小猴子”)誰在說話呢?會說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童童:就是長頸鹿在說話,它告訴小猴子說“小蛇要走了,再也不回來了”,因為長頸鹿在前面河馬把小蛇要走的消息告訴了他。p4提問:小猴子會說什么?
珊妹妹:小蛇,你不要走。
伊寶寶:你為什么要走,走到哪里去?
濱濱:你不要走,我會難過的。
p5提問:小猴子說了那句話之后,看看小蛇的表情是怎樣的?
米柳:她很驚訝(這時旁邊一個小朋友馬上就不解的問到:什么是“驚訝”啊?教師急忙就做了回應,而站起來回答問題的米柳就被老師在不了了知的把注意力轉移后竊竊的坐了下去!)
p6提問:又有什么變化了?(提這個問題教師的實際目的是想讓孩子觀察小動物們的變化,而小朋友回答的確分散了教師所預設的觀察點)
小羽毛:來了輛車子,來接小蛇走了
(3)總結、分享
①提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梓晴:一個好朋友分離時傷心的故事
格格:它先是傷心的,但后來又變得高興起來了,它是一個又傷心又高興的故事。(教師給予肯定,并作了簡單的小結“這是一個既讓人傷心又讓人開心的有趣故事”)
②師從封面開始逐頁指讀文字回顧故事。(教師注意引導幼兒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模仿想動物朗讀文本內容,如:難過的讀、傷心的讀、高興的讀等)
③提問:故事講完了,你們要和老師、小伙伴分離了,你們要說什么呀!
集體回答:“回頭見啦!”(知道把文本中學到的書面與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來,很不錯!)
教學點評:
在導入這個環節中,教師直接用面部表情引起幼兒的觀察和關心,相比照片示范講述更加的直接,而且間接有效的的喚起了幼兒對老他人的關切之心。通過教師的講述,起到了示范、鋪墊的作用,孩子們能夠馬上用自己已有的感性經驗,說出比較豐富的關于情緒情感的詞匯,教師對孩子所表達的作出了及時的回應,并大膽的肯定,這讓孩子更加信心十足的參與下文活動。
指導幼兒觀察所設計的提問比較貼近圖畫中心,孩子們的參與興趣都很濃厚,但幼兒在語言的表達上還過于的簡單,教師在此時欠缺補充指導。
教師出示文本后,孩子們馬上被封面的圖畫所吸引,第一眼睛就看到了小蛇,并馬上說出了直觀感覺---小蛇要走了,這時,教師順應幼兒的思維,馬上就追問到:你怎么知道小蛇要走了呢?孩子們根據圖畫上所看到的行李包便作出了準確的判斷。
從第一頁開始,內容慢慢在增多,孩子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都爭先恐后的搶著回答自己的新發現,而教師在此時只注意到了表現積極的孩子,忽略了規規矩矩坐好的孩子,課堂氣氛雖很活躍,但學習常規需要加強。
第一個提問是幫助幼兒過度到這一頁的新事物上來,引發幼兒觀察、猜測故事的新內容,第一個提問準確、到位;但第二個提問有點太直接,沒有讓幼兒有個觀察的過程,而是教師包辦式的把它直接說了出來,孩子們沒有過多仔細觀察、思考的空間,其實可以這樣問:“小猴子它和小動物們在干什么?”這樣,孩子就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把注意力轉移到河馬和長頸鹿的身上來,把觀察到長頸鹿抬頭的動態,猜測出長頸鹿和猴子在說話!同時,教師在提問二時做到了讓幼兒大膽的預測和適時的追問策略,回答的這個問題的孩子是在教師的追問下之后預測出來的 。
教師用預測的的提問方式讓幼兒大膽的發揮想象,實際上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再現。
在問題的提出后,米柳小朋友馬上接應的非常好,但當突然間出現一個孩子不解的時候,教師在此時過于匆忙的幫孩子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米柳小朋友能把這個詞語準確的說出來,說明她應該對著個詞有所了解,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她來解釋,如果當她是實在解釋不清,教師再幫忙補充,這種效果可能教師直接說出來要好,這樣能更好的發揮幼兒學習的獨立、自主性!
這個提問欠缺準確性,提問的內容過于泛,所以孩子的觀察角度和思路也被這么一問之后就散開了。可調整為:“小蛇是怎樣的”,這樣提問的點準確些,孩子們就會根據教師所設問的把觀察點轉移到小蛇的身上來。
教師抓住動物的表情變化為觀察線索,讓孩子們很直接的切入到教師所設問的目的上來,而且還做到了適時的追問,讓孩子們重溫到前面小動物們因誤解小蛇要離開時傷心、難過的心情,接此作為轉折點,也形成了前后的情緒對比。
教師在提這三個問題時,注意了層層遞進,依次通過文本的閱讀、提問、回饋,再慢慢過度轉移到生活經驗中來,這樣一個從脫離文本走向生活實踐的過程,實現了讓孩子們學以自用,一舉多得的良好效果。
活動結束部分簡單、明了,在孩子們自己嘗試總結的基礎上,教師簡單概括的結束;而且在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感情朗讀故事內容時做到了“以情動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