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配套教案(精選2篇)
語文配套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誦讀課文,掌握詞句意思。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法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汲取精神養料,體會作者對兒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教法學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置換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
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
二、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熟讀成誦。
2、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三、朗讀感知
放聲朗讀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用心解讀
讀一讀,想一想,讀懂了什么,哪些詞語、句子不理解的?
對照文下注釋,翻譯課文。
1、自譯與質疑想結合。
2、補充注釋:
以:用來;廣才:使……廣博
成學:成就勵精:振奮
年與時馳:年華意與日去:意志;歲月遂成枯落:最終;枯敗,凋零。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么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四、走進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茍全姓名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他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
第二課時
五、問題設置與探究
1、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兩句話是什么?
2、文中表達中心意思的關鍵句是哪一句?
3、本文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你能再補充一個論據嗎(道理或事實均可)?
A、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B、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功也取決于靜,把失敗歸結于“躁”字,把靜、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的效果。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薛譚學謳,自足而歸,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樂羊子學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動,復返求學,終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探究文章的結構
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為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六、名句賞析
(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邏輯學中“雙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
“淡泊”、“寧靜”,看起來是不想有所作為,但現在“不為”正是為了將來“有所為”。?
“淡泊”、“寧靜”正是韜光養晦、臥薪嘗膽的階段,等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更加有所為。?
“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頹廢的無奈感傷,而是以“明志”與“致遠”為終極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無聲誓言,是積極向上和進取的,是催人奮進的。??????????
“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地逃避現實,而是志在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倡導的,“無為”的結果是“無不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雖只寥寥八字,卻被諸葛亮鐘愛一生,而且貫穿諸葛亮一生,成為他的精神的集中體現。
(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非學無以廣才?
無論人處于什么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學習與志向總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寧有種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誡兒子“非學無以廣才”的話語既是很普通的諄諄告誡,也是亙古未變的哲理。?
他不但告誡兒子要學習,而且還要珍惜時間,發憤學習,并要注意學習方法:要“靜”、“志”,不能“淫慢”、“險躁”,并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的無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的人生無奈與悲嘆警醒兒子。
非志無以成學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北宋?蘇軾)沒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們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隨波逐流。他們的人生注定將是碌碌無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窮廬”。?
“志不強者智不達。”(戰國?墨翟)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學業的。東晉時期的.葛洪就說:“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沒有堅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學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人是靠肉體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撐生存于世的。肉體上倘若出了問題疾病是可以用湯藥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問題疾病卻是很難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思想上的絕望。思想上的絕望比任何難以治愈的頑疾都要可怕千萬倍。?
“人無志,非人也。”(三國?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動物。人若無志,則與動物何異?心中沒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無味。沒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虛、靈魂縹緲的一副軀殼,即使茍活于世,也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
七、自然成誦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弛,(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八、綜合練習
1、解釋下列各句中的“以”字:
楚人以晏子短:_________吾欲辱之,何以也:_________
靜以修身:_________固國不以山溪之險:_________非學無以廣才:_________
2、解釋重點詞語:
⑴夫(fú):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泊:也寫做“淡泊”,安靜而不貪圖名利。
⑷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⑹廣才:增長才干。
⑺淫慢:過度的享樂與怠惰。
⑻勵精:奮發向上。
⑼險躁:冒險,暴躁。
⑽治性:陶冶性情。
⑾馳:消失、逝去。
⑿日:時間。
⒀遂:于是。
⒁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窮廬:破房子。
⒃將復何及:怎么還來得及。
⒄才須學業也:才:才干。
⒅意與日去:意:意志。
九、課外拓展
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余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宴席上的酒的設置,在于合符禮節、表達情意,適應身體和性格的需要,禮節盡到了就該退席,這就達到和諧的頂點了。主人的情意還未盡,客人也還有余量,可以飲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喪失理智而胡行亂來。
談的是飲酒應盡興而不亂性。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一個人應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欲,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內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丟棄瑣碎,廣泛地向人請教咨詢,除去埋怨和悔恨,這樣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滯留,也不會損傷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擔心達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那就會碌碌無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無聞地被情欲束縛,勢必永遠淪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為庸俗的低微沒有出息之輩。
諸葛亮幾千前對兒子說的話,今天還有意義嗎?你如何理解?
十、課后作業
背誦默寫這篇文章。
板書設計
誡子書
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為
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課后反思
語文配套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朋友”的內涵,學會與別人交朋友。
2.認清自我,讓別人愿意與自己交朋友。
活動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有關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課前每位學生各剪三顆紅五角星,以便上課時做游戲用。
3.教師準備本課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活動一:交流收獲,解讀“朋友”。
1.交流收獲。同學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談談自己的理解、啟示。
明確:
(1)交友名句:①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③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2)交友故事:(1)管寧割席,道不同不以為友;(2)藺相如和廉頗刎頸之交;(3)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2.解讀“朋友”內涵。
(1)教師出示“友”字的小篆寫法,讓學生猜一猜它是個什么字,并解釋其內涵。
明確:這是“友”字的小篆寫法,它看起來像兩只同時伸出來的右手,兩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見,大家都伸出右手緊緊相握,以表達親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義是友好之意。
(2)教師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讓學生討論它看起來像什么,并解釋其內涵。
明確:“朋”字看起來像并列的兩串貝殼,這種并列的關系表達了“朋”字平等的內涵。
活動二:聆聽故事,辨別朋友。
1.請班內同學采用以下格式說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在我______ 的時候(橫線上可填:考試、痛苦、生病、開心、獲獎、生日……),朋友________________(橫線上填寫朋友的表現)。
2.同學們聽完故事后,一起來思考:故事中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為什么?
3.教師個別提問,引導學生掌握辨別真假朋友的標準。
活動三:我評我選,體驗互動。
1.教師教師活動規則:每位同學拿出三顆紅五星,在紅五星上寫上班中最喜歡的同學姓名及喜歡的理由。全班四組同學依次開展送星活動,每位同學要將手中的紅五星送給班里最要好同學。活動過程中同時播放周華健演唱的歌曲《有一個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學得到的紅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氣),并請上講臺,在學生的掌聲中給予頒獎,最后對同學們在紅五星上寫出的理由進行歸納。
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最受歡迎的同學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不受歡迎的同學有什么品質?如何讓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
4.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和發言內容,進行小結,歸納出以下結論:
友誼技巧:
⑴平等互惠,學會體諒朋友的難處,相互給予與分擔。
⑵寬容他人,尊重差異,加強溝通。
⑶坦誠相待,堅持原則,絕不能以犧牲原則為代價維持所謂的友情。
活動四:活學活用,自我反思
請你結合自身情況思考一下:如果要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你需要作出哪些具體的改變?請把這些具體的行為改變寫在紙上,比如“言行上應該變得更有禮貌”,并與大家分享。
總結:交友看起來很難,但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諦,并積極在生活中去實踐它,平等而友好地對待身邊的同學,想必會有很多同學都愿意與你為友!正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最后祝大家盡快交到越來越多的好朋友。
寫作
《我的朋友》,要求字數不少于500字。
板書設計
有朋自遠方來
活動一:交流收獲,解讀“朋友”。
活動二:聆聽故事,辨別朋友。
活動三:我評我選,體驗互動。
活動四:活學活用,自我反思
課后反思
[教學提示]
通過猜字活動,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理解能力、錘煉語言的能力,可以檢驗學生對“朋友”一詞理解的廣度和深度。進而加深對“朋友”這一詞語的了解。
引導學生體驗交友經歷,并從一定的情境中學會辨別真假朋友,掌握辨別真假朋友的標準。為下一個創意活動奠定基礎。
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實體驗受人歡迎的快樂,從活動中歸納總結出受人歡迎的品質,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避免了“滿堂灌”式的教學。
引導學生掌握交友的關鍵點。給涉世未深的學生提些改變一生的交友忠告。